松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党史百年松阳百事松阳解放初期社会事业的
TUhjnbcbe - 2021/6/27 5:34:00
北京专科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10.html

为迎接中国共产*成立周年,田园先锋特别推出《*史百年松阳百事》栏目,通过学习由松阳*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整理提供的丰富历史文献,一起了解发生在松阳当地的*史事件。

33.松阳解放初期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解放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迅速恢复传统文化,群众文娱活动得到发展。

松阳解放之初,公共文化事业百废待兴。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基础上,对精神和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县委、县*府顺应民意,积极恢复、发展文化事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年5月,县人民民主*府成立“文教队”;7月,改称“文工队”;9月,在接受原“松阳县民众教育馆”的基础上,组建“松阳县人民文化馆”,后改称“松阳县文化馆”,负责全县文化艺术的辅导和县城文化活动。年,县文化馆举办鼓词艺人培训班,教学新编鼓词,新曲目有《歌唱游击战士蓝大嫂》等。随着各类文化组织的普遍建立,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工农演、演工农”,群众自编自演节目成为城乡文化艺术创作的主产品。在土地改革和 运动中,一些农村业余剧团移植上演《白毛女》《王秀弯》《血泪仇》《刘胡兰》《闯王进京》《花港》《梁祝》《小放牛》,自编自演《参*光荣》《小姑贤》《互助合作好》,紧密地配合和促进了中心工作。松阳区和古市区的文化服务队经常开展义务演出活动,送戏下乡。

松阳高腔剧照

松阳解放时,全县有戏台处,其中县城有固定戏台11处、临时戏台25处,但县内戏班大多惨淡经营,难以为继。解放后,县*府重视弘扬传统戏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重点扶持了竹溪村王新兴班、项弄村叶庆福班、大徐村廖顺福班、项宅村郑兴玉班、徐郑村郑顺德班等6个木偶戏班的演出活动,因此这一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光大。叶祖标等木偶艺人能表演多个剧目,曾举办两次全县木偶戏调演。木偶戏班每年冬春农闲季节不仅在本县城乡演出,还应邀到遂昌、丽水等县农村演出。起源于松阳玉岩山区的“松阳高腔”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盛行于明清时期,到民国年间逐渐衰落。年初,“松阳高腔”戏班先后散伙,仅剩七八个老艺人坚持演艺活动。8月,在人民*府的支持下,徐鸿之、李林焕等老艺人在玉岩区周安、白沙岗等村招聘24名青年男女,重建“松阳高腔”戏班——“新声”班和“白沙岗”班,到全县各地和龙泉、遂昌等县演出。除群众文化的恢复、发展外,其他文化事业也得到发展。年9月,县文化馆接受民教馆图书余册,经整理后对外借阅。次年10月,县*府内设“收音站”,使用收音机,供机关干部收听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并派专人听记《记录新闻》,油印发送各地,作黑板报资料之用。年,县第一初级中学藏书达到余册;县第二初级中学图书室建立,供师生借阅图书。这年秋,省电影放映第11小队首次到西屏镇、古市镇放映电影《翠岗红旗》,丰富山城松阳人民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并得到初步发展,既宣传了*的方针*策又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也有力地配合了*委、*府中心工作的开展,从而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开始就成为*的一支强大的宣传队伍。

在恢复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县人民民主*府设立文教科,主管教育行*,扭转教育颓势,并实行“公办中小学国家拨款,民办、私立中小学国家拨款补助”的*策,扶持教育事业。从年开始,县财*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当年教育经费达到12.74万元,教育经费支出占县财*总支出的比例达到32.27%。同时,由于松阳解放后旧的学校被接管、教职工全部留用,为了使从旧社会过来的中小学教师适应新社会、初步接受改造,全县开展了以中小学老师为主要对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其基本做法是思想学习,主要有日常的*治时事学习与假期的集训与轮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以提高*治思想觉悟为主。年10月后,县文教科分期分批选送中小学教师骨干到省、专署文教干校培训,然后充实到学校领导队伍。年1月,全县小学教师到衢州专署(时松阳属于衢州专署)参加思想改造学习班学习;同年7月,中学教师集中杭州“革大”参加思想改造学习;并组织他们参加镇反等运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在斗争中划清敌我界线,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当年,教职工一律转为公办,并把教师列为国家干部编制,全县计有人。此次思想改造运动,基本达到了整合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群体中存在的纷杂多元思想,使之成为新中国各项建设服务的效果。

广大中小学教师思想觉悟的提高和教育经费的增加,促进了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中学教育初步发展:年7月,县*府接管“松阳县县立初级中学(松阳一中前身)。”9月,“松阳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入县立初中。年,私立俭公中学(创办于年7月7日,后改为松阳二中)从古市卯山迁到正念寺。年春,全县各中学一律改秋季招生。8月,县立初中更名为“松阳县第一初级中学。”同时,县*府接管私立俭公中学,改为公立,更名为“松阳县第二初级中学。”经过整合教育资源,中学由年的3所(初中)增加到4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小学教育扩大发展:年5月,松阳县人民民主*府接管所小学,经过整顿、改造,其中所民办、私立小学均获得国家拨款补助。年,新增民办小学11所、私立小学6所。全县小学总数达到所,班级个,小学生人数达到人,教职工人。年,土地改革运动推动农村办学热潮,全县小学总数达到所,计个班级,小学生猛增到人,教职工人。小学教育恢复并超过年的小学规模水平。年9月,县民办小学全部改为公办小学。幼儿教育起步发展:自从年5月浙江省第二儿童保育院迁离后,松阳县便无幼儿教育。年,民国松阳县*府在城隍庙办起“儿童乐园”,招收机关员工和富家幼儿30人,平民子女无缘就读。解放后,*和*府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年2月,西屏镇第一、第二中心小学和古市镇完全小学各附设1个幼稚班,3个班招收幼儿95人,其中女孩50人。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年5月,松阳县刚解放,就成立“县冬学委员会”,当年冬季全县开办“冬学”所、常年农民夜校59所,参加学习人数人。年,县总工会在西屏镇建立1所职工业余学校,设6个班,招收职工学员人,后又在古市镇裕民火柴厂开办1所职工业余学校,设2个班,招收学员41人;成立“松阳县机关学校”,开始对机关干部进行文化补习。年,西屏、望松、雅溪等乡镇开办速成识字教学班,江北区和江南区创办工农青年速成初等学校。设立“古市镇职工业余学校”。职业教育一度兴盛:年7月,“浙江省处州农业技术学校”在松阳县原省农业改进所旧址办学三年后与处州师范合并,复迁丽水县三岩寺。年7月,成立“松阳初级师范”(年并入丽水师范学校)开办短期师资训练班,首届招生人,学制一年。

解放初期,松阳教育接管顺利,改造平稳,全县各类教育恢复迅速、发展齐头并进,开创了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在恢复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方面,县委、县*府重视人民健康,认真贯彻执行“面向工农兵,以预防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发展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年8月,县*府接管原“松阳县卫生院”,改称“松阳县*府卫生院”,既是医疗机构,又是卫生行*管理机构。同时成立“松阳县医务工作者协会”,使分散的个体医务工作者获得组织归宿感,团结起来,各尽所能,救死扶伤。县卫生院经过核准,为名具有行医能力的个体医生发放开业执照,开出2家西药诊所,大多数中、西医药人员在药店坐堂行医。为促进医疗机构向基层延伸发展,年8月,江南、江北、古市、玉岩、靖居5个区分别成立卫生所。一些乡镇聘用个体医药师、西医药师,建立“联合诊所”,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新恢复设立的各卫生机构和组织起来的医务工作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疫病防治大见成效。年8月,侵华日*占领松阳县,实施“细菌战”,致使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等疫菌蔓延成灾,经久不绝。天花、流脑、赤痢、后疾、麻疹、乙肝、丝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传染性、地方性疫病时常肆虐,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年8月,县卫生院增加卫生行*管理职能,主管全县卫生防疫工作,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到实处。年,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此后未发现霍乱病例。年10月,成立“松阳县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实施委员会”,下设“公费医疗防疫保健所”,对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实行免费就医制度。同时,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妇儿健康水平提高。指导广大妇女做好经期、孕期、产期、更年期卫生,大幅度降低妇女病的发病率;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女职工实行产前、产期、哺乳期生活照顾,从而使妇女分娩安全率大大提高,结束了解放前民间流行的妇女分娩“一脚踏在棺材店”的历史。另外,为促进儿童保健,在城镇逐步实行住院接生;培训农村接生员,推行新法接生。每年“六一”节,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接种牛痘、卡介苗,服药驱蛔等。在*和*府的关怀下,全县广大儿童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

篮球赛男女冠*队留影

松阳解放以后,县委、县*府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兴起。全县文化体育工作由县文教科代管,体育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全县各地群众体育蔚然成风,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组织干部职工、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单位之间经常开展体育竞赛。县总工会以工人俱乐部为载体,开辟职工体育活动场所,常抓职工体育活动。在农村,开展广泛的民间棋牌、摔跤类传统项目,以及郊游、登山、游泳等季节性运动,有的村庄竖起“蝇拍式”的简易篮球架,业余时间练习,气氛也十分活跃。同时,各中学和城镇小学普遍开展晨间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加强学校体育。体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为以后体育事业的新辉煌奠定了基础。

END

供稿:松阳*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党史百年松阳百事松阳解放初期社会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