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母鸡忘记下蛋的地方戏曲——处州乱弹
“*庄班”是最早的处州乱弹班,*肚村是处州乱弹发源地;
(最早的处州乱弹班,当是青田的*庄班。其渊源出自永嘉乱弹和松阳高腔。年版《青田县志》载:
*庄戏班,清咸丰九年()在今*寮乡*肚村成立。光绪初,班址迁至*庄。演出于温州、闽北等地。
*庄戏班演出的乱弹,是吸取永嘉乱弹和松阳高腔自成的地方剧种。)
男人望着炳金旦,三日不会出田畈。
女人望着炳金旦,闷饭也会变乌炭。
书生望着炳金旦,提笔不会写文章。
士兵望着炳金旦,上马忘了带刀枪。
商人望着炳金旦,算帐算盘不会打。
鸡娘望着炳金旦,三日勿会咕咕吤。
这是民国年间诞生在缙云的一首民间歌谣《炳金旦》。歌谣幽默诙谐,描述了一位处州乱弹戏班男旦的迷人风采和高超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她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光影、工艺制作等众多艺术门类元素,立体地、流动地呈现在舞台上,在影视剧出现以前,戏曲一直是一个区域地方文化发展水平和成熟度的综合性标志。处州乱弹,曾经就是处州地区和瓯江流域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标志。
年,莲都区申报的地方戏曲剧种“处州乱弹”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就是对数千年瓯江文化发展成果和水平的再次发现和重新肯定,也提出了这一成果如何传承和光大的紧迫课题。
一、处州主要地方剧种的形成
解放前,丽水市境内的营业性戏曲演出团体称“班”,娱乐性演出团体多称“社”。解放后,才改称“剧团”、“文工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等。
文献记载处州境内最早的戏班是遂昌蔡和班,成立于明朝嘉靖年间。年版《丽水地区志》载:
明嘉靖二十四年(),遂昌县蔡溪乡蔡源村建蔡和班。万历二十二年(),松阳县玉岩镇白沙岗村建白沙岗班。......民国14年()建子仙班......解放前,戏曲班社个,戏曲唱班81个。
演出处州乱弹的团体,称为“处州班”,并以此直接指称“处州乱弹”剧种。年版《丽水地区志》载:
处州乱弹,旧称处州班。
解放后,才改称“剧团”、“文工团”,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丽水地区志》载:
年,景宁县建鹤溪镇剧团。年建立地委文工团.....年有职业剧团18个。
在处州乱弹形成之前,境内已经出现了松阳高腔、菇民戏等地方剧种。
年版《丽水地区志》载:
松阳高腔始于明朝,盛于清朝,以松阳、龙泉、遂昌为中心,流行于处州、金华、衢州、江西上饶和福建蒲城等地。清初新建......22个班社。
菇民戏又称二都戏,清初庆元县合湖乡创建福进班。清末民初有......十多个班社,活跃在庆元、龙泉、景宁一带以及福建省的*和......等县。有大小传统戏93本,代表性剧目《九龙鞭》。音乐声腔由京胡戏(皮簧)、横凤戏(文宫平板、二凡、反宫、三夹子)、毛胡戏(二胡、滩簧)三类板调组成。
清朝中晚期,在青田、丽水两县交界地区,形成了处州乱弹。年版《丽水地区志》载:
咸丰九年(),青田县*肚村始有处州乱弹。
处州乱弹旧称处州班,清中叶盛行一时。丽水、青田、缙云、松阳、遂昌、云和等县都有班社。以丽水县碧湖一带居多。早期徽戏和乱弹两种声调混在一起,主要唱调有西皮、二*、平板、乱弹尖、慢板心、二凡、罗卜子、反调等数种,传统剧目本,代表作《一把抓》。表演的传统特技有耍乐、变脸、甩佛珠、摸烛花、夹卵、滚打、射叉、双龙出水等。解放后有梅子仙班,后登记为缙云婺剧团。
民国年间,龙泉艺人还曾吸收处州乱弹和松阳高腔,自创一格,形成了“龙泉戏”。年版《龙泉县志》载:
同乐堂戏班,民国14年城镇翁介堂、蔡隆养等10余人组成。吸取婺剧(笔者按:其时并无婺剧之名,当为处州乱弹。解放后处州乱弹统称为婺剧,编者不加分辨,即以婺剧书之。)和松阳高腔,自*泉剧种,俗称“龙泉戏”。每逢大户人家办喜事,均请其唱堂会。
年后,经过市、县两级文化艺术界特别是“非遗”工作者的努力,松阳高腔、处州乱弹、缙云杂剧先后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加以扶持和保护。
"处州乱弹"发源地青田*肚村
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国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春生与"*庄班"老编剧尤祖炎先生(中)在青田*庄村尤氏宗祠留影
二、处州乱弹源流
文献记载最早的乱弹班是遂昌蔡和班。年版《遂昌县志》载:
清中叶......蔡和班(又称蔡源班)致力于徽戏乱弹剧目的提高,为当时的处州名班之一。
最早的处州乱弹班,当是青田的*庄班。其渊源出自永嘉乱弹和松阳高腔。年版《青田县志》载:
*庄戏班演出的乱弹,是吸取永嘉乱弹和松阳高腔自成的地方剧种。
青田*庄源处丽、松、青三县交界之地,与丽水的大港头、碧湖一带只一山之隔,自古联系密切。*庄源数十村农民赶集都要到大港头和碧湖。年解放前夕,中共丽水县委曾在此丽、松、青三边之地成立江南区委打游击,配合解放*南进。处州乱弹于青田*庄一带形成以后,即越过*庄岭,向其比邻的丽水碧湖一带传播发展。年版《丽水市志》载:
清中叶后,碧湖一带盛行处州乱弹。同治七年(),峰源西坑村有处州乱弹班。光绪年间(—)碧湖上*村有处州乱弹林月台班。民国期间,丽水先后有项新玉班......均溪科班等20余个处州乱弹班社。
其后,逐渐发展到缙云等处属各县。在历史上,曾先后有社班多个,上演剧目0多个,涉足浙闽赣三省,辗转40多个县市,在千村万户中穿越谋生。
到清末和民国年间,处州乱弹以“三五七”和“二凡”为主要腔调,同时融合了永嘉乱弹、松阳高腔、遂昌昆曲,以及徽戏、滩簧和时调(当时的流行音乐),音乐和表演方式已经非常丰富。初有二合班、三合班之称,但随着各路声腔的融合,艺术表现力渐至炉火纯青,人们就不敢再以“乱弹班”或者“二合班”、“三合班”称之,而直接称之为“处州班”和“处州戏”了。特别是男性反串旦角,以纸喉演唱,真假声自然转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涌现了缙云壶镇白垄班的卢炳金、丽水碧湖河边金项新玉班的汤吉昌等男旦名角,被誉为“江南梅兰芳”,深受观众喜爱。缙云有一首民国初年的民谣《炳金旦》,一直流传至今,幽默诙谐,描述了一位男旦的迷人风采和处州班的高超艺术:
年以衢州婺剧团为基础成立的浙江婺剧团,慕名到缙云向子仙班学习,缙云的老艺人向他们传授了一百多本传统剧目。
三、处州乱弹为何改称婺剧
解放前,并无婺剧之名,只称“金华戏”、“东阳戏”。处州乱弹称“处州班”。两者各称各名,各呈风采。年版《缙云县志》载:
处州乱弹,旧称处州班,主要流行于丽水地区各县,清中叶前后盛行。主要腔调为“三五七”和“二凡”。
婺剧,旧称金华戏、东阳戏,为县内主要剧种。其声腔以乱弹、徽戏、滩簧为主,少见高腔、昆曲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文化界领导多为延安鲁艺和上海左联出身,因受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体系影响,发动戏剧改革,北风南渐,一时间,“戏”都改称“剧”,“戏文”改称“剧本”,“戏班”改称“剧团”。金华中学得风气之先,于年9月成立婺剧研究社,才有“婺剧”一词。年版《金华县志》载:
婺剧,俗称金华戏。
解放前尚无婺剧这一名称。年9月,金华中学成立婺剧研究社,婺剧一词正式问世,但影响不大。年8月,华东戏剧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衢州、龙游、兰溪、金华的代表受“华东实验越剧团”命名的启示,一致同意将金华戏称婺剧。年11月19日,周春聚剧团改名为“衢州实验婺剧团”。年12月20日,上海《戏剧报》发表了鄢绍良《衢州实验婺剧团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一文,婺剧的名称第一次正式见诸报刊。自此,婺剧这一名称渐为社会公认。
年,缙云戏剧界宗师梅子仙邀集原大品玉、宏广、缙东舞台等部分演员组成“拥和剧团”,受金华戏改称婺剧影响,也一度将自己的剧团改称“拥和处剧团”,因缙云话“拥”“云”同音,有人回忆说是“云和处剧团”。
年1月,丽水专区建置撤销,缙云县划归金华专区,松阳、宣平两县并入衢州专区,其余各县并入温州专区。缙云的“子仙班”也就被撤销“处剧”名号,登记为“缙云县婺剧团”。年版《缙云县志》仅载:
子仙班为处州乱弹班,自20年代至40年代,一直演出于处属各县和金华、永康一带,初名大连升,后改大品玉,有一批骨干演员,行当齐全,能演多本乱弹戏。40年代后期,各班社先后解体,艺人星散。梅子仙于年邀集原大品玉、宏广、缙东舞台等部分演员组成“拥和剧团”,群众仍称之为子仙班。
年,以拥和剧团为基础,建立缙云婺剧团,为集体所有制专业剧团。由老艺人传授多本传统剧目。
缙云子仙班登记为婺剧团,是为处州乱弹省入婺剧的关键事件。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所有的处州乱弹班都被统称为婺剧团。年版《丽水市志》载:
50年代初,处州乱弹班社始统称婺剧团。
何初春班,建于民国16年(),有处州乱弹名角汤吉昌、吕逢林等。23年更名项新玉班,29年解散,30年重建。建国初,改名河边金婺剧团。
这期间,为展示戏曲改革的成果,年10月至11月北京举办“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年9月25日至10月31日上海举办首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全省各专区纷纷挖掘整理各地方剧种剧目参演,浙江的越剧、昆剧、绍剧、婺剧、甬剧、睦剧、温州乱弹、海宁皮影戏等剧种都参加了汇演,浙江国风昆苏剧团的昆剧《十五贯》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可是由于丽水专区撤销,处州乱弹均与此无缘。
处州班虽然都统一改称婺剧团,但处州乱弹的艺术传承并没有中断。缙云子仙班被改组为缙云婺剧团后,原骨干梅子仙、杨德善、刘学成等人与金华地区新来的演员戏路不合,离团返乡,在乡间聚徒授艺,演戏教戏,传承处州班艺术。
文革期间,禁演古装戏,只演样板戏。公办的婺剧团、文工团根据京剧样板戏的经验,采取一戏一曲的办法,每个戏都根据剧情和人物重新谱写一套曲子,增强表现力,群众称为“曲谱戏”。而梅子仙教习的缙云“胡村班”等乡村业余剧团,则众戏同曲,仍用处州班老牌套曲排演,不管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还是《奶头山》、《刘胡兰》等现代戏,都用传统的平板、二板、西皮、垛子、滩簧等老曲牌组合演绎,根据不同的剧情和人物和唱词选择不同的老曲牌套用,由演员根据剧中感情的表达需要,对其快慢、轻重、强弱和音色自行作灵活变化处理,被称为“曲牌戏”或“老调”。由于老调为广大群众所熟悉,故能喜闻乐见,胡村班竟然演遍了缙云的大小乡村,红极一时。丽水、青田等县的农村剧团也大多如此。
四、处州乱弹路在何方
粉碎四人帮以后,各县传统的处州乱弹剧目古装戏恢复演出。缙云梅子仙的学生胡定才、周德飞等人组建缙云文化馆(后改称群艺馆)剧团,教习处州乱弹剧目。之后,该团众多学员又外出自办剧团,传习处州戏剧目,但名称还仍然都叫婺剧团。直到本世纪撤地设市以后,莲都区保定村业余戏班,为配合古堰画乡建设,演出传统剧目《牧龙坝》,才重新打出“处州乱弹”的名号。之后莲都区“处州乱弹”申遗成功,成立处州乱弹研究会,组建实验演出队,进行演出和培训活动。但几年下来,颇有举步维艰之势,远不及婺剧促进会声势浩大。
那么,处州乱弹复兴、传承和发展之路何在呢。
上世纪80年代,缙云县文化局干部周德飞等人在落实文艺界*策,走访老艺人的过程中,有老艺人回忆,解放初缙云子仙班“拥和剧团”受衢州实验婺剧团的鼓舞,也曾把自己的剧团改称“拥和处剧团”,提出了“处剧”的概念,只可惜不久丽水专区撤销,“处剧”夭折于萌芽之中。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个情节当时未被重视。直到21世纪缙云县戏剧总会组织编写《缙云戏剧志》,才对此事进行了多方调查印证,予以确认,写入志稿。近几年,缙云县戏剧总会成立“处剧振兴会”,重新打起了“处剧”旗号,并得到市文广新局和文联剧协的支持,成立了“丽水市处剧研究会”。
笔者以为,这“处剧”两字可以借鉴,作为处州乱弹发展的目标,打造成以处州乱弹为基本声腔,融合松阳高腔、缙云杂剧、遂昌昆曲等多种戏曲元素的综合性地方当家剧种。
1、这是正确反映丽水戏剧发展真实水平的需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戏曲改革,和以后数十年的发展,戏曲界已经约定俗成了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乱弹、高腔、梆子等等,在戏曲语汇中,都只代表一种声腔,未能代表一种融汇多种声腔的成熟的综合性地方剧种,只有“XX剧(戏)”才算是成熟的剧种。历史上,处州乱弹其实早已完成了这个融合、成熟过程,名称上经历了“处州乱弹”、“三合班”、“处州班”变迁,而现在仍用“处州乱弹”这个名称,其实已经把我们的发展阶段退回到了三合班以前的水平。因此,只有“处剧”才能代表处州地方剧种的真实发展水平和方向。
2、是提升处州区域文化品牌的需要。年,中共丽水市委提出了传承、弘扬、发展“瓯江文化”,打造“瓯江文化”品牌的要求。在最近的浙江省召开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省长袁家*强调要“注重品牌创新,按照一地一品的思路,创造性培育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可见文化品牌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戏曲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标志,没有自己的地方剧种品牌,这个区域的文化是不完整,是有严重缺陷。丽水市打造本土地方剧种品牌的任务十分紧迫。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事业发展的的不平衡不充分。没有一个以自己地域命名的当家地方戏曲剧种,使丽水文化事业发展与全省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失衡。
在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丽水专区建制撤销,曾经拥有多年历史、数百个演出班社,演艺足以令母鸡忘记下蛋的处州班,失去了晋升“处剧”的机会,统统被并入婺剧。年恢复丽水地区建制时,奉行计划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刚过,上下疲于温饱,无暇顾及。“处剧”,这个几千年处州文脉孕育的的文化之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已经太久太久。在今天温饱无虞,全市上下贯彻“两山”战略,力奔小康,大力发展瓯江文化之时,应该让其及早回归瓯江之源,成为瓯江文化的品牌。
有人问:处剧与婺剧,就一个名称而已,有这么重要吗。这个我们读一读《论语》就知道了。有人问治国理*的先务是什么,子曰“必也正名乎”。还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婺剧代表婺江、婺州文化,处剧代表瓯江、处州文化,显而易见,其文化表达含义、象征意义完全不同。对于处州文化长远发展来讲,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例如处州白莲,其前身就是宣莲,两者并无区别。但鉴于宣平县已经撤销,并大部分地区划归武义县的现实,有关部门于上世纪80年代重新申请注册了“处州白莲”商标,使得丽水的莲产业和莲文化欣欣向荣,不断发展,令莲都人引以为豪,这的确要感谢当初注册“处州白莲”品牌前辈们的先见之明。
3、是丽水人重拾文化自信的需要。地方戏曲剧种是一个地区文化成熟度和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标志。石雕、宝剑、青瓷也好,油画、摄影也好,都只能反映一个地区某个艺术门类和侧面的发展水平,唯有戏曲和影视才能反映一个地区各个艺术门类发展的综合水平。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能准确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特点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区域文化不成熟、综合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这不仅影响一个区域的文化自信,也大大降低了区域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在当代,由于交通闭塞,尤其是专区建制撤销,使丽水地区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省内其它地市。丽水人也因此失去自信,不敢用自己的名字说明自己,而习惯于借用别人的名字,说自己是金华的南面,温州的隔壁。产业活动也习惯于贴牌生产、借牌上市,不敢或者没有耐心打造自己的品牌。金笔贴上海英雄牌子,柴油机贴永康拖拉机厂牌子,曾经也取得丰厚效益,但如今都已烟消云散。丽水各县的戏曲演出团体,数量、整体水平和市场份额都超过金华市,但任然习惯用婺剧品牌,不敢自创品牌。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自从上世纪末开通金温铁路,又陆续开通多条高速公路和高铁,丽水发展进入快车道。丽水的交通通信条件,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与几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多次视察丽水,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其如此。丽水市不负重望,努力贯彻“两山战略”,用文化艺术滋润绿水青山,打造绿色发展的丽水样板。习近平总书记用个字给予了点赞。为丽水人重拾文化自信,鼓足了底气。将处州乱弹发展成为“处剧”,正逢其时。
愿处州乱弹凤凰涅槃,晋升“处剧”,担当重任,成为瓯江文化发展的强大品牌。
文:丽水市处州文史书社社长
《二十五史与处州》总编
陈子立
扫描或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