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惠阳叶氏上祖在兴宁的翠云公,是僐(善)公第十一世孙,翠云公理事会于年动员修编族谱,年5月成立修谱办公室。本次修编历时三年,是继承“民国十年翰芬版”与“公元年郁芳版”族谱的基础上,向下续编当代世系及补充和完善全族世系,并弄清祖先的来龙去脉,把握发扬光大祖先的耕读文化,传承宝贵的千年客家文化传统,团结广大宗亲,推动当地社会事业的进步发展,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我们始终坚持五项基本原则
1、坚决拥护和维护中国共产*的领导。
2、坚决拥护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和法规。
3、爱国爱家,热爱逢春公、迪春公大家庭的家,也热爱各家各户的小家。
4、与其他姓氏搞好团结,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5、共同推动惠州惠阳三和(秋长)家乡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僐公、万高公对接不上梅州大经公世系有五点理由:
一、兴宁与惠阳的族谱有很长一段时期的祖源是接到梅州叶氏大经公世系里的。但是,兴宁和惠阳祖祖代代留传下来都说:善公是大经公的十三世孙是接错了。
二、万高公葬于“永乐二年”,即公元年。为什么98世祖的万高公去世时间是年(葬于时间是年),比93世祖文保公殁于公元年还要早27年,万高公的实际年龄大于文保公。族谱记录万高公是文保公的来孙,是违背常理的。参考资料:惠阳《叶氏族谱》民国版50页、64页。
三、根据统编后的族谱记载93世文保公生于公元年,根据景山遗嘱可知99世景山公生于公元年。景山公与文保公是同时代人,景山公还比文保公大4岁。引用兴宁前辈的话说“安有晜孙较己先四年出生之理乎?”。族谱写景山公是文保公的后代,是不合常理的。参考资料:1、惠阳《叶氏族谱》民国版50页。
四、叶公沈诸梁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大沈诸梁23岁。孔子家族世系代数至今最满辈为83世。我们叶氏沈诸梁公溯下已知最满辈到达世,比孔子家族的最满辈超出43代?
五、合谱后仍保留有高公遗言,说兴宁叶氏来自福建宁化县石壁都。
由善公溯至大经公有13代祖先差错。所以,接大经公世系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说兴宁叶氏来自宁化石壁,不是梅州?
一、大经公与万高公入粤时间和路线不同
根据族谱记载大经公是在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年)由福建来到广东梅州的。根据兴宁龙归洞族谱高公遗言,高公是在元朝至正年间(公元年左右)由福建宁化石壁都迁出,经过广东潮州,在桂城暂住了几年,由于无法立足,再迁兴宁,高公没有在梅州居住。大经公支系和高公支系同是在元朝时进入广东的叶氏族群。二公入粤时间前后相差仅六、七十年。
二、兴宁老前辈寻找祖源
民国年兴宁修编叶氏族谱前,叶梦熙先生带着“遗言”的重托,亲自到过宁化县石壁都和附近地方寻找祖源未果,又辗转到江西瑞金、*观岭等地,历时一年寻找亦无功而返。梦熙公带着遗憾感叹,写下了《闽赣漫游记》“千里寻源不得源,备尝辛苦勉加鞭。载离寒暑游闽赣,空费精神溯祖先。唯解南阳同脉络,敢称我辈更才能。从今只识诸梁后,宁化驰思待后贤”。
五年前,兴宁市叶氏联谊会会长叶耀光宗长给君集宗长的一封信,信中内容要求我们惠阳对善公祖源进行正本清源。
三、龙川前辈寻找祖源
在去福建浙江回来后,我们一行人员于年6月5日前往龙川县访问万治公后裔叶盛潮宗长。盛潮宗长对我们说,他在十多年前曾经三次进入宁化石壁寻找善公派系,没有找到就认定善公为大经公十三世孙。
当晚,我们也在龙川县城拜会万始公后裔叶仕伦会长,就正本清源一事表示支持!
四、发现善公祖源重要线索
年6月,浙江省武义县举办嵘公诞辰周年庆典活动,涉及到有善公名字及族谱记载善公生于绍定庚寅年(年),卒于至元辛巳年(年)。我们已经了解到万高公的出生时间与善公之间还有二代人没有记录。在武义县族谱善公名下儿子的位置是空缺的。为了寻找我们兴宁的善公是不是武义县族谱记录里的善公,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出发到宁化及武义县寻根,追溯祖源。
考察宁化客家祖地、到浙江武义县调研
我们惠阳考察团在集叔公的带领下,对祖源问题开展为期一周赴福建浙江的考察访问工作,本次调研是对善公祖源论证的第三阶段跟进,考察团一行六人,由君集、茂辉、钦雄、于振(万始公后裔)、延年(景山公后裔)、敏忠等六位裔孙组成。于今年5月6日由惠阳出发,带着先祖万高公遗言的重托进行考察祖源,先后访问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祖地、叶坊村及浙江省武义县塘头村,到松阳县卯山拜祭叶望公墓等事项。得到了宁化县客家工作办公室伊主任,宁化县客家祖地管理处王主任的大力支持。我们大量查阅宁化县志,宁化史稿,宁化客家姓氏等资料。同时,还得到了各地宗亲的热情接待,考察团成员经过深入了解、找族谱、考察风土民情、细心研究、逻辑推理、综合分析,开展辩论。基本上弄清了善公世系的来龙去脉,完成了这次考察调研任务。现将这次考察成果结合前段时间所掌握的证据生成证据链,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议决定,征求各地的意见。
善公曾祖父嵘公由松阳迁居石柱源
(叶氏61世祖)叶嵘公,字继光,号石泉,南宋叶梦得公曾孙,生于年,进士出身,历任柳州令、邵州知府等职。妣毛氏,生四子:长子念一迁瑞安,次子念四留衢州,三子有清迁永康,四子三八随父迁居。南宋年间(年左右),为避山寇叶嵘公举家由松阳迁居宣慈石丁下(今武义县石柱源)定居。后因生存环境恶劣,嵘公的曾孙叶善公首先迁出石柱源,及五世孙叶桂公又于左右迁居湖东塘头村开基。至此,石柱源无叶氏居住,嵘公及其后代居住石柱源大约年。
善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到哪里去?
一、善公迁徙原因分析:
(叶氏64世祖)善公和喜公是叶嵘公的曾孙,原居住浙江宣平(今武义县)石柱源山区内。我们考察团于9号中午在嵘公祠堂与塘头村宗亲们一起食过饭后,在当地宗亲的陪同下,从塘头村出发,驱车兼步行一个多小时,看到山道旁边都有落下的山石阻塞,越过二十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到达石柱源,这里山高路遥林密,处于原始森林中。地质属火山岩土地,容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爆发等自然灾害,森林里有老虎出没,生存环境恶劣。喜公的长子、次子因生存环境恶劣而意外死亡。所以,青年时期的善公向往新的寓所,于至年之间迁出石柱源。(资料:在武义县塘头村,族人一直传说石柱源有一位大公迁徙出去了,在族人心中有悬念)
二、迁往哪里去呢?
1、梦得公年出生。宋高宗建炎二年(年)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元年(年)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八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十二年移知福州。*机节度使。然后,梦得公次子桯公任虔州(赣州)大守。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词条《叶梦得》。
2、我们访问宁化县叶坊村时,在叶氏庆元公族谱里发现了桯公的子孙居住宁都会同(今赣州市宁都县会同乡)的记录,族谱称这是迁居宁邑的叶氏最早始祖。桯公是梦得公次子,说明善公的堂兄弟已经有人住在宁都县了,宁都县距离宁化县不远,为后期善公迁到宁化县打下了基础。另据宁都县宗亲介绍说:桯公在江西做官的记载在吉安县志有记录,桯公有一个儿子留在宁都县定居。(联系人:宁都县叶桯公后裔,叶传桂,叶礼发,叶斌)
3、宁化县石壁都是当时理想的栖息地,是客家人南迁的聚集地和中转站。石壁都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境内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拔-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灌溉便利,自古以来是闽赣两省、四县的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商贸活跃。为了向往更好的生活环境,善公于至年间离开石柱源,向西南迁徙来到福建宁化县石壁都定居。
直至元朝中后期,高公避乱于年或年举家迁出石壁都,总计居住石壁都时间约九十年。由善公至成山公、景山公,共四代人经历过石壁都的生活。
万高公为什么要迁出石壁都?
根据兴宁龙归洞族谱万高公遗言录,可知高公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乱。我们考察团在查阅宁化县志及有关文献史稿时,了解到元朝后期宁化县石壁都在年流行瘟疫,年战乱,年严重饥荒,人吃人。高公迁出石壁都的时候,做了大量出行前的准备工作,但是没有预定迁徙路线和目的地。因此,在迁徙的时候是整族人及其邻居(同村人)一起迁徙的,途中还在潮州桂城居住了一段时间,因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再迁到兴宁龙归洞定居。参考资料:《万高公遗言》,《宁化县志》大事记27页、28页。
▲如果迁出石壁都是年,善公已是岁,早已作古,成为本支叶氏的宁化始祖。但是,由于高公家族从宁化石壁迁出时是全族人同时一起走,带着祖先善公的神主牌(或骸骨)来到兴宁的,带着的骸骨前辈先人还包括高公的祖父母、父亲等。所以,在兴宁的高公后人尊善公为兴宁始祖。符合高公遗言“兜父老”的说法。高公又是兴宁的开基始祖,所以,兴宁县叶氏出现二个始祖(善公是尊祖,高公是开基祖),多个始祖妣的情况。为什么兴宁出现四座古墓:善公墓、袁祖妣墓、陈祖妣墓、*祖妣墓。当时为什么不合一起!要分开单独葬。是钱多吗,还是另有目的?宗谱记录是为兴宁始祖也。后来重修时,将*氏与善公合葬一墓。
▲如果是年迁出,景山公出生年,与兴宁传说景山公在迁出石壁都时是三岁,时间吻合。
▲万高公是7年左右出生,至年迁出石壁都时是38岁。
▲假如我们是善公(年出生)的支流,善公至万高公(出生7年)相差77年,中间存在一、二代人没有记录。这二代人在武义县叶氏族谱中记载的是维字辈,及夫字辈。
▲维字辈的出生时间是?年至0年。与叶胜的出生时间年,是为同代人,年龄相近。
▲夫字辈的长子、次子没有写出生时间,三子叶桂出生于年。兴宁、龙川的族谱中缺少这代人的记录。在兴宁的这代人出生时间估计为年?。
▲夫字辈的下一代,即梦得公十世孙,武义县族谱中是光字辈,光字辈的出生时间年。兴宁的万高公字光启,高公的出生时间是7年。与武义县族谱记录的同时代人字辈相一致。
▲我们在宁化县考察县志记录:宁化县于-9年间(共年)由3万人猛增至11万人。所以,善公于至年间迁入福建宁化县是一个迁移大潮流,吻合历史记载。但是,叶氏高公支系在宁化县志没有记录。据说修订县志时间是在明朝后期,距离高公迁出宁化县已过去二百多年了。
根据武义县塘头村叶氏梦得公第十世光字辈,在惠阳族谱叶万高字光启,属同代字辈。那么,在惠阳族谱善公至万高公之间还可能有两代人没有记录。但是,从广西族谱及和平县族谱中了解到,从叶善公到叶胜公,再到万始公,再到山字辈兄弟,中间是没有缺少代数的。我们兴宁的成山、景山、汉山、满山四兄弟在龙川的族谱中是旁系,说明兴宁的山字辈兄弟是龙川叶氏山字辈的堂兄弟。
所以,惠阳谱的善公,接武义县的善公,时间是对接得上的,世系也是对接得上的。缺少一代人,是有历史原因的,原因就在叶胜公身上。
根据高公遗言:估计高公的父母亲因为那场瘟疫而去世,高公带着善公的神主牌及部分前辈的骨骸往广东走?。因为善公的儿子腾、胜、朋三抽一去当兵?叶胜是反元复宋的将士,所以,族人刻意隐瞒了善公的后人记录。这与后期的“诬陷善公偷牛”,及“叶楷起义”失败事件,兴宁族人继续隐瞒善公的儿子名字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分析高公遗言与查找宁化县志,“瘟疫,人吃人和战乱原因”,造成迁出石壁都走向广东。高公迁出石壁都也是一个迁徙大潮流,成就了宁化石壁成为世界客家祖地。
为什么说兴宁有二位始祖?
我们在族谱中看到兴宁世系里出现了二个始祖的记载,在这二位祖的墓地碑文也是刻写着始祖的。其一是,始祖叶善公;其二是,始祖万高公。大概因为善公于南宋时期由浙江迁入宁化县石壁都开基繁衍,即成为宁化始祖。再到元朝后期,高公率领全族人由宁化县石壁都迁入兴宁的时候,将善公的遗骸名位迁入兴宁,善公属于隔代迁移!重立善公为兴宁始祖,也成为始、高、治,三大支系的入粤始祖(本支叶氏的广东始祖)。万高公是直接迁入兴宁的开基始祖,即落诞祖。兴宁叶氏世系,由善公计起。亦像龙川县做庆一公墓以招*方式定为“龙和河邑始祖”。万始公为龙川沥口始祖。万治公亦为龙川始祖之一。做法是一样的。这就是兴宁世系传下来的财富。
寻求解决问题
一、善(僐)公祖源线索除了武义线索之外,还有宁化叶福谦线索(已被江西族人证明,不是我们支系)、龙岩叶大有线索(已被兴宁族人证明,不是我们支系)、明德公长子伯花线索(为了证实我们这支族人到底是不是大经公后裔,我们组织考察团由叶国浓任团长带队,专程在今年四月份到四川成都考察,得到了四川叶氏文化研究会叶家土会长等宗亲的热情接待。我们在四川省几个地方的叶氏族谱中寻找有关记载明德公后裔的资料里,没有找到善公、万始公、万高公、万治公等的名字或字号的记录,证明了明德公与我们无关系,再也没有其他的资料能证明我们是大经公后裔)。唯有武义县的善公祖源线索与我们的关系形成有力的证据链!
二、金华杂谭:武义人叶胜,宋末宣节校尉(正八品官职),公元年,宋亡后,年仅25岁的叶胜带残部五百余人转战于四川一带。年3月,被元将杨文安擒获押回金华。被判腰斩,4月中旬,临刑前被贼寇劫逃。隐姓埋名七年后,改名为叶万五又在金华起义,同年占领武义县,次年战败出逃。参考资料:《元史》中华书局缩印版页页。本纪第十五,世祖十二,元史卷十五。《武义县志》90版第10页大事记。
武义县志:武义县叶万五于公元年在金华起义,失败后,以万人之众攻占武义县。次年,元将卜怜吉歹领兵讨伐,义*战败,叶万五率众百余人外逃福建。
三、叶胜公生于年,是宋末元初的反元义士,曾在南宋遗将鲜汝忠手下转战四川达州一带,年失败被俘。在法场上被属下救出,回到浙江武义隐居,而后在年叶胜改名叶万五又在浙江婺州(今金华)起义,当年攻下武义县。第二年因为杨镇龙的属下叛变而起义失败,叶胜带着随从逃回福建,躲在宁化石壁都。参考资料:元史、《杨文安演义》。
公元年,福建宁化瘟疫流行。公元年,汀州陈积万、罗天麟起义。大批元*从江西石城进入福建,经过宁化石壁都。在石壁都躲藏的南宋遗臣后裔一哄而散。参考资料:宁化县志。
在公元或年,始高治三人带着家眷迁往广东,在石壁都居住时间大约九十年。善公,胜公,始公、高公、治公,成山公与景山公,四代人经历石壁都的生活。
一、龙川、和平县的族谱在善公名下已有叶胜公的名字。为正本清源提供了有力证据,和平县书香房于年元月底举行正本清源的动员会,率先进行正本清源,接浙江省武义县善公源流。
二、兴宁与梅州合编族谱后,仍然保留有高公遗言,遗言说到我们的上祖来自宁化石壁都,给我们寻找善公祖源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指明了方向。
估计善公有可能于年之前已离开武义县,到了宁化县石壁都,结婚生子都在宁化县,老家武义县当地*府并不知道善公的家庭情况。年左右因长子叶胜参加反元起义失败被俘,消息传到老家,家乡人怕遭受连累,怕株连九族,写善公于前一年(年)去世,其余不录,将善公及其家人保护起来,善公在武义县是没有坟墓的。善公长子叶胜也怕暴露家庭身份,自己改名叶万五,坚持反元斗争。正因为善公的儿子叶胜参加了反元斗争,所以,在浙江的族谱中没有记录(不敢记录)善公的儿子叶胜这代人。在广东兴宁的族谱中,同样不敢记录高公至善公之间的一代人,都是有隐情的。从此,浙江善公老家与福建及广东的善公后人中断了联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宁化驰思待后贤”。浙江武义县的叶氏族谱就记到善公为中止,我们聪明的万高公来到兴宁后就立善公为始祖,让后人可以沿着此线索去寻找和对接善公的祖源,实现完成认祖归宗的伟大目标!
(由于编幅较长插不入相关图片)
叶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