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松阳七村一袭风流在深山
TUhjnbcbe - 2021/4/9 0:00:00


  《松阳地名志》记载:因附近山源盛产油茶籽,油茶树排列成行,此村处茶排下方,故名下茶排。村民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仓曾分九个生产队,下茶排是第七生产队,后来生产队都恢复了原村名,但下茶排仍被村民习惯性地叫做“七村”。


  兴盛在山水之间


  迁到松阳石仓的阙姓,都是福建省上杭县阙氏四世阙志亮的后裔,从明永乐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历时多年分期分批迁入。阙盛宗一支于乾隆四年迁入,其为上茶排、下茶排和山边等几个村落的始祖。


  阙盛宗为福建上杭县通贤乡山子坳下村人,有三子一女,长子其春,次子日春,幼子其兴。其兴从小胸有大志,读书聪明过人,兄弟仨初时在石仓硐坑搭棚安身,专做洗铁砂的生意。他们不辞辛苦,勤俭节约,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在茶排水井头建起了一幢大宅,堂号为“余庆堂”,后改名阙氏家祠。


  阙其兴用自己的才学和阅历经验,扩大烧炭、洗砂规模,不断添置田地,广交朋友,扩展自己的商路,家业稳步发展。其兴过世后,长子天有已年满18岁,天有继承祖业,挑起了重担,次子天贵帮助兄长打理产业,当天培、天开都长大成人时,四兄弟就如四条巨龙,在石仓一带很有影响。


  在后人的记忆中,阙天开是一个工商奇才。他的铁炉经营得最好,其他人铁炉一年只炼二十天,而他的铁炉三个月不熄火,其一个炉子需要20个炭窑供给炭,利润是人家的5倍以上。当时制约铁炉炼铁时间的是原材料,主要是铁砂。由于炼铁有着丰厚利润,石仓源的铁炉不断增多,但原材料铁砂却受到水的限制,每年只有丰水期才能淘得足够的铁砂来维持铁炉的正常生产。然阙天开有先见之明,他在开铁炉前就采取扩大自己洗砂业、收购、长期租赁他人的洗砂坑等方法,掌控铁砂资源,甚至采用高价租来、等价租出的办法扩大掌控范围,从而在少水期仍然还可以维持自己铁炉的生产。他经商的范围不仅限于县城,还扩大至温州、乍浦、兰溪等地,经营内容包括靛青、木材、木炭和生铁等,在县城和温州、兰溪等地都设有经营点。


  阙天有、阙天贵、阙天培、阙天开四兄弟共有十五个儿子,十五个儿子都是工商业的经营能手,巨额的财富积累使他们有条件完成客家人文化理念——建筑华丽大屋。从乾隆五十五年()天有、天开二兄弟建造九厅十八井余庆堂开始,到咸丰元年()的61年之间,茶排的阙氏家族共建造了十七幢大屋。


  在七村建造华屋的以阙天贵和阙天培家族为主,除天培的二儿子德瑨在外大阴村洗砂没有建屋外,阙氏天字辈四兄弟和德字辈中十四个男丁均建有自己的华宅,敦睦堂、福善堂、宝香堂、乐善堂、怀德堂、德为福基……一幢幢体积硕大的粉墙黛瓦使原本荒芜的茶排村渐渐蜕变成了人声鼎沸、商学气氛浓郁的村庄,成为荒蛮山间的一个奇迹。


  泥墙黛瓦中的客家习俗


  因石仓群山环绕,地处深山,相对独立,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操着客家方言,住着客家风格的大屋,在客家人之间来往。因此,一直顽强保留着客家习俗。


  他们有年前迎送灶头冬至时分胙肉的习俗,并有不同于松阳其他村落的婚嫁习俗,当然,在七村中最为隆重的习俗当为大年三十祭祖。七村人祭祖胜于祭神,他们不仅在除夕日祭祖,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冬至等传统节日都会到香火堂上去祭拜。平时节日只祭拜一处,而且祭品相对简单一些。也有些家庭,每月初一、十五族人都会轮流着到自己香火堂去点烛、泡茶。


  祭祀从家里开始,由当家的男人和其他男丁进行,早上将擦净的桌子移到大门口,摆上祭品,燃烛、点香、拜祭、插香,烧纸钱,放鞭炮,结束后收起祭品。男人挑或抬着祭品依次赶往祠堂、庙宇、社殿、土地庙、河神、树神等处,按相同的仪式一一祭拜,然后到最祖上的香火堂、自家分支香火堂祭拜。多数人家要祭拜五六处,有的人家要祭拜十来处,一圈下来要足足半天。


  山水之间的契约文化


  曾在大东坝小学执教的阙龙兴退休后闲居在家,他从年开始收藏契约等历史文本,到现在收集整理出余份石仓的契约,这些契约主要订立于清雍正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间,历时年。
  石仓契约是一段普通民众边缘历史的重现。循着石仓契约文书信息的提示,你能寻找到历史上一小块农田的所在,了解到清代某个普通村民的生活历程。契约中数量最多的为卖田契,除此以外,还有家书、收租簿、流水账、杂字书、医书、商业文书等,它们为勾勒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形态提供了最好的文献。石仓的土地契约可能是一个集中的村落群中保存契约文书最为齐备,数量最多、种类最多且记载最为清晰的村庄。


  阙龙兴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几张裱好的契约,其中一张是门牌契约,上面写着“如有容留面生可疑及窝盗窝娼私宰私贩*博打将造卖*具邪教侵隐之人许即查实禀告,勿得狗隐……”字样,颁发时间为乾隆十六年十月。


  石仓阙氏因铁业致富,随后购买土地、建筑大屋,这些过程都留下了字据,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就造就了今日石仓之土地契约。而受工商业账本的影响,许多家庭的生活也建起了账本,并延伸到其它字据材料,这些更加丰富了石仓契约的内容。从遗留下来的这些规模庞大的文字资料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石仓经济的兴衰过程。


  《阙翰鹤雇工账本》记载着从石仓后炼铁时期到衰退之后的生活场景。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石仓研究团队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利用《阙翰鹤雇工账本》,配合阙翰鹤其他账本及买地契约,描述了道光后期炼铁业衰退以后,阙氏进行的农业转型和科举转型。阙氏的农业转型可称之为“产业降级”,难有出路,科举转型可称之为“文化转型”,又为阙氏力所不及。这就注定炼铁业衰退后石仓阙氏的转型仍然无法改变家庭经济衰败的命运。


  在七村,那一幢幢拥有门楼、门台、大天井的古民居群,是清代工商遗存的标志,是半耕半读、半工半商的历史见证,那余份古契约更永远见证着清代阙氏工商业从兴起、发展到衰退、消失的过程。

喜欢松阴溪畔的内容吗?喜欢就点个赞,再分享到朋友圈吧,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长按上面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松阳七村一袭风流在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