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立冬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TUhjnbcbe - 2021/3/10 18:15:00

撰文▏沈家智主播▏贺文潇

柿子树·插画

趣想国签约插画师白弯弯

桐桐:

我昨晚梦见回到了家乡,醒来两行清泪。

最近太忙了,跑了很多地方,松阳、武义、缙云,还有四明山,到处都是古旧的农村,也像家乡的样子。尤其在四明山,有个古老的村落叫柿林村,崖上崖下种满了柿子。我前天去,叶子落光了,只剩下火红的果挂在枝头上,背景是萧瑟的山水,是黛瓦白墙,历历入画。我见过很多处的秋景,即使是满山红叶,也总不如这里的热烈。

村子里的人不多,烟火味却很足,柿子树下摆满了竹筐,老人们就坐在后面闲聊,也不叫卖。语调是我听不懂的宁波方言,这一点让我觉得仍在异乡。

什么是家乡,什么是异乡?桐桐,我很难向你描述清楚。但我知道,家乡对我来说是最后的归宿,行走万里,我终将回到那里。但在归去之前呢,我已将那里的山水装在心底,时时往顾,时时慰藉,因此处处都是它的影子。

我很爱北宋的文豪苏东坡,他有一首《定风波》就写到了这种家乡之情,我读给你听: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多豁达的句子,却也是历经九曲回肠之后的无奈。乌台诗案后,除苏东坡被贬,还有数十人遭受牵连。其中,王巩被贬宾州,就是现在的广西宾阳,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之后的遭遇也很凄凉。我读东坡的《王定国诗集叙》,第二段开头写到:“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每当读到此时,心中总是戚戚然。

幸而被贬期间,有歌女柔奴伴随。柔奴本是富家女,后来家道中落沦为歌妓。乌台诗案后,她毅然跟着王巩去了穷困边远的地方。元丰六年,王巩北归,与东坡聚酒,柔奴同席。东坡问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所以,后来才有了这曲《定风波》。

桐桐,以后等你大了,也要去外边游历世界。我对你的期盼更深一些,不仅要记得家乡的美,心里也要装着这世间万物的美。凡我们见过路过,都是陪伴我们同行的。

愿你心底丰盈,没有寂寞,即便在寒冬的森林,也有一幢小木屋,燃好了炉火,那些都可以是你的归宿。不必像我,在苦苦地觅着家园。

插画

趣想国签约插画师·小花与美丽

说到寒冬,今天已经是立冬了,是冬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行走到这,也就到了最后的序列,再然后呢,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又是一个轮回。

桐桐,古人写信,总要托付给信使,再然后就是无尽的等待。等过了长夏,等过了三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种相思是苦的,因此有了鸿雁传书,有了鱼肚尺素,人们总能在苦楚中生出浪漫。

我今年给你的信,也是如此。现代人的苦楚不在于音讯不通,不在于慢,而在于太方便了。一切都得来的太容易,便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要便捷。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慢慢铺开信纸,好好地写上一封长信了。

我真喜欢今年的状态呀,我一封封地给你写,你一封封慢慢地读,就这样走过草木,走过四季,一直走到了立冬。

立冬是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都是很重要的日子。在古代农耕社会,辛劳了一年,立冬这一天是要休息的。晒冬阳、包饺子,是对家人的犒赏。而天子呢,则要迎冬,以示庄重。这个习俗从先秦时就有,历代大体相同。立冬前三天,太史官面见天子,说:“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当天,天子便亲率三公九卿在北郊迎冬。迎冬之后,还要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

说是到了冬天,但江南还是秋的样子。对比四季,个人都有不同的偏好,我是偏好冬的。山川萧索,天地大白,我喜欢苍茫的景象。

叙利亚有个诗人,叫阿多尼斯,他喜欢秋。在《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里,有一章这样写道:

冬是孤独,夏是离别,春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唯独秋,渗透所有的季节。

初冬看秋景,也是别样的味道,枫香、法国梧桐、无患子,还有挂着灯笼的*山栾树,都是很美的。桐桐,我读大学时学景观设计,老师总讲好的设计师会运用季相变化。“季相”这个词多半是为秋景设计的,三秋将尽,层林尽染,草木相、众生相,不一而足,也是有了它们,才有了这个娑婆世界。

鹅掌楸·插画

趣想国签约插画师白弯弯

想到了秋叶,我就想到了鹅掌楸,这是你最喜欢的。我见过很多鹅掌楸的*叶,城市里零零散散,很少有成气候的;倒是余杭乡下的苗圃里,成片地长着,虽是杂交种,但不影响它的美。一场连绵的冷雨之后,*的叶子厚厚地铺在路上,踏上去绵绵的,像是走在铺满松针的丛林。

这个季节已经冷了,凄风苦雨,很容易让人伤感。加上苗圃处在僻远的乡村,遇着傍晚,路灯昏*,行人凋零,仿佛旁边的老房子随时会有一扇门推开,走出一个绿箬青蓑的人来。

桐桐,我也喜欢这样的植物,季相分明,老气却有记忆感。当有一天在树下行走的人不在了,鹅掌楸的*叶依旧从树上飘下来,树下仍有个捡拾落叶的姑娘,一片又一片,捏在手里,像一件件*马褂。树叶长得像*马褂,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呀。

在清朝,穿*马褂是有规矩的。一般两种人可以穿,一是皇上的近侍,如领侍卫内臣、御前大臣、乾清门侍卫、护*统领之类的,穿“行职褂子”,虽是*马褂,却有点工作服的味道。工作期到了,就得脱下来,不能再穿了。还有一种是赏穿*马褂,这和加封巴图鲁、赏戴双眼花翎一样,是一件能光宗耀祖的事,这种*马褂是可以传家的,在任何庄重的场合都可以穿。

在整个清朝,最有名的*马褂应该是李鸿章的那件。年,李鸿章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前,遇到浪人行刺,血染*马褂。遇到这样的生死大变,李中堂仍不忘让随从将*马褂保存好,说“此血可以报国矣。”只不过,对于*客的这一类自我描红,国人一般不大买账。

桐桐,上次我和你说过了,鹅掌楸也叫马褂木,就是因为它的叶子长得*马褂。也有说像鹅掌的,都是以象形而名。如果以珍稀程度来排资论辈,鹅掌楸可赏十次*马褂,外加双眼花翎,赐紫禁城骑马。

这种木兰科鹅掌楸属的落叶乔木和水杉、银杏一样,历史久远,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在白垩纪的化石中,就有它的身影。到新生代第三纪还有十多种,到第四纪冰期才大部分绝灭。现仅残存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两种。

在《中国植物志》中,这样描述它的珍稀:

树干挺直,树冠伞形,叶形奇特,古雅,为世界最珍贵的树种。但近年来屡遭滥伐,在其主要分布区已渐稀少。

一直都坚持用科普术语,词句冷淡的《中国植物志》,这次居然用了“古雅”“最珍贵”等词,它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很多人都爱它的叶子,却不知道春花也同样不能错过。鹅掌楸的花杯状,像一只精致的琉璃盏,一簇簇叶子捧着,盛满了琼浆玉液。也有说像郁金香的,它的英文名称是“ChineseTulipTree”,翻译过来就是“中国的郁金香树”。

桐桐,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鹅掌楸开花时的样子,这种兴奋仿佛是去年万岁爷刚赏了*马褂,今年春暮又赐了酒。等明年开春,你见了,也一定会喜欢的。

就写到这吧,上次听你的声音有点咳嗽,不知道好了没。还是要多喝水,穿暖和些。

我捡了一些马褂木的叶子,做成了书签。下次见面时给你,我猜你会喜欢的。

此致

冬安

家智

立冬

END

编辑

王大点

点击「阅读原文」??走过森林,看植物怎样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改变世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立冬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