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浙江绿茶,品行天下系列报道三丨松阳打
TUhjnbcbe - 2021/2/19 3:15:00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松阳是一个产茶大县,茶园面积12.11万亩,年茶叶产量1.25万吨,产值11.81亿元,以浙江省4%的茶园面积,生产了全省6%的茶叶,产出全省8%的茶叶产值,采摘茶园亩均产值超万元,亩均效益领跑浙江。

松阳县40%人口从事茶产业、50%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农业产值来源于茶产业,“松阳银猴”的品牌价值达19.52亿元。该县着力推进茶叶的产业链延伸、供应链优化、价值链提升,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对全省或是一种启发。

浙西南最大的茶园坐落在松古平原,青山环绕、河水婉流、古村点缀,总长80多公里的漫游绿道环绕盆地茶园,引领游客骑车探访古村老宅、畅游万亩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松阳县委、县*府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推出了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茶叶全产业链提升建设项目,已成功入围浙江省第一批农业重大项目。该项目打造集“生态茶园科技示范、精深产品研发制造、茶文化休闲旅游、茶文化养生(养老)、产品交易集散、茶业人才集聚”为一体的茶叶全产业链模式,较好实现了“三产联动、三生融合”发展,成为省级农业示范性全产业链。

松阳茶业通过“两大体系”,在增强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性上下功夫,推进茶产业从“种茶、饮茶”向“吃茶、用茶、赏茶”多元化发展,构建“一种模式”:“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茶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松阳茶产业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全产业链模式的打造升级。

全程溯源管理体系:茶叶质量安全就是生命线

松阳县茶园12.11万亩,茶树良种率达95.5%,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首批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县和全省唯一的农业部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

重点:标准生产

松阳茶业以标准生产为重点,实现过程质量可控。制定颁布《松阳银猴系列茶生产技术规程》地方农业标准和《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大力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种植。

抓手:示范引领

制定发布《松阳县人民*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茶叶初加工户规范生产的意见》,全面推进茶厂改造提升,累计完成标准化茶厂改造余家,其中5家列为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厂、5家列为省级标准化名茶厂。推进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茶叶初制加工园区和精深加工园区,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建成规模深加工企业3家、茶叶食品企业2家,产品涉及速溶茶、抹茶、茶酒、茶食品、茶保健品类。推进技改提升工作,大力扶持茶叶规模加工型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线技改提升,推进全县茶叶加工由单机作业向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的加工流水线转变。目前,建成1条全自动智能茶机生产线和8条连续化、自动化茶叶初制生产线;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4家;2家企业通过了ISO认证,15家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认证。

溯源:双向监控

以溯源平台为依托,实现全环节可追溯。积极搭建茶叶溯源、监管、查询为一体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确保实现“从茶园到茶杯、从茶杯到茶园”的全程双向监控,全县已有家农资经营单位建立了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农业投入品进入的备案审查、动态实时监管、购销和使用实名登记、产品质量的追溯等制度和手段。投资0余万元在浙南茶叶市场建设了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对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实施定期监控和抽检;在浙南茶叶市场启动了茶叶质量IC卡溯源管理,累计发放IC卡1.1万余张。同时,积极开展绿剑等专项行动,与工商、质监等多部门联合开展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执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

茶产业上下游资源整合体系: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多元化发展

松阳县依托全县12.11万亩茶园,注入科技、融入生态、植入文化,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延伸,将传统单一的“茶叶”做成了含种、养、加、销、游等多业态的“茶业”。

从茶农到茶师

目前松阳有10万人从事茶产业,已衍生出茶苗商、茶机商、茶园“理发师”、采茶工中介等各类小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实施“松阳茶师”“百千万”工程,累计培养茶叶种植、加工、流通、茶艺、评茶等五个系列的“茶师”余名,茶机商12家;发展采茶中介20余家;年产茶苗1亿株以上,俏销贵州、广西等10多个产茶大省。

从茶园到茶乡

开发茶园旅游,延伸产业链条,让茶园不仅仅是产茶的起点。

大木山骑行茶园入选全省首批“最美生态休闲健身点”,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并先后承办中国浙江自行车系列公开赛、第八届体育庙会暨“美汁源4+2美丽浙江行”活动、“发现松阳之美”定向骑行活动等众多活动。年,大木山茶园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松阳县围绕打造“古韵茶乡,田园松阳”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品牌目标,突出“田园风情、休闲养生、农耕文化”特色,以茶香小镇为载体,坚持错位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茶文化、茶产业与休闲旅游业,建设茶文化体验中心、茶香文化街、茶香绿色长廊,打造一批茶业特色小村,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茶香民宿,推动休闲养生经济发展。

从茶叶到茶业

依托院士工作站、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省茶产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将茶叶加工延伸到医药保健、食品、养殖等领域。

特别是茶叶加工业,推进茶资源综合利用,提升附加价值。目前已开发茶提取物、含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20余个,年产值超4.6亿元。在年国际(杭州)茶资源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上,速溶茶粉、茶叶香肠获得科技奖,茶叶年糕、茶叶熏腿获得创新奖。

从饮茶到赏茶

茶乡文化底蕴深厚,也离不开挖掘和创作。松阳县专门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开展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推进茶文化与道教文化、耕读文化、养生文化等融合发展,丰富茶文化内涵,挖掘整理了一些茶文化资料;展示了一批出土宋代饮茶和斗茶的瓷盏、黑釉碗;编辑出版了《松阳茶文化》、《茶文化百问》、《中国茶产业范例—松阳茶》、《茶饮料配方与制作》等与茶叶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月宫调》、《采茶歌》等有关茶的传说故事和音乐;创作了富有松阳特色的茶歌舞《茶山情歌》、《欢迎你到茶乡来》,《松阳茶歌》,舞蹈《茶乡丰收》、《茶颂》,小品《茶乡趣事》,茶道表演《银猴飘香》等节目;着手茶文化推广,建立了茶艺表演队,并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发展经营性茶馆10余家,培育了绿茶餐厅、孟佳缘茶楼等一批特色餐饮。

全链式销售模式:拓展茶产业发展空间

松阳县积极构建“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茶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松阳茶产业的发展空间。

从源头做规范

搭建茶青交易市场,规范源头交易。在各重点产茶乡镇建立标准化茶青市场,搭建茶农与加工企业“原料”交易平台,使茶青直接成为商品,实现了“细水长流”式的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建成规模化茶青市场3个,全县90%以上的鲜叶通过茶青市场流通,新兴镇上安茶青市场成为全省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日交易最高峰达到2万人次,年交易量达到3万吨。

从平台到产业

做强专业交易市场,推进产业集聚。将浙南茶叶市场作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检测、物流、储运等配套体系,并以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为载体,强化浙南茶叶市场集散功能。目前,浙南茶叶市场已吸引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多名茶商常驻,辅射带动周边省市余万亩茶园,惠及茶农余万。年浙南茶叶市场实现交易总量7.38万吨,交易总额47.56亿元,交易量连续13年、交易额连续9年居全省同类市场首位,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市、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市场、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和全国诚信示范市场。

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

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整合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优势资源,深入实施“市场兴茶”战略,构建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县外茶叶直销窗口为补充、互联网+为延伸的线上线下全营销网络,形成了“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茶产业总部经济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市开设茶叶专卖店、连锁店等经销商家,拥有茶叶类电子商务网店(企业)余家,年累计销售额达2.19亿元。打造并投入使用的浙南茶叶市场网上商城,年网上销售额1.05亿元。全县余名外出茶师在贵州、湖北、云南等8个茶叶主产区开发茶叶基地5万余亩,建立茶叶加工企业60余家,回乡销售茶叶量占浙南茶叶市场销售额近3成。

相关链接

1、浙南茶叶市场。

浙南茶叶市场占地77亩,拥有营业房间,营业面积平方米,交易摊位0多个。市场在具备交易及物业管理等基础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拓展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领域,逐步完善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市场专业网站,为经营户搭建网上商铺和商品展示信息发布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建立以松阳、遂昌、武义、丽水的茶园基地为基础,市场为依托,集物流受理、信息配载、零担托运、仓储配送、货物中转、车辆停放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中心。与当地金融机构联合,在市场开设金融服务网点,方便客户资金流通,保障资金安全。与农业部门合作在市场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并积极探索建立“茶农+农业合作社+市场”三者紧密合作的茶叶生产流通一条龙经营模式。浙南茶叶市场是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省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省重点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全国重点茶市、中国绿茶第一市、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和“全国诚信示范市场”。市场先后与济南茶叶市场、苏州茶叶市场等全国九大茶叶市场结为友好市场。茶叶继年4月在绍兴的全省茶产业提升发展现场会之后的又一次茶业大会。年交易量7.38万吨,交易额47.56亿元,交易量、交易额连续多年居全省同类市场首位。

浙南茶叶市场联结当地茶园12万余亩,周边县市遂昌、武义、云和、丽水、衢州、龙游、建德以及湖南、江西、广西、福建等产茶省茶园余万亩,惠及茶农余万户。产品通过市场除销往上海、江苏、山东、广东、陕西、甘肃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茶叶上市旺季,日客流量达上万人之多,高峰时日交易额达一亿多元,已成为中国绿茶集散中心。

年3月25日起发布“浙南茶叶市场绿茶价格指数”。5年来,浙南茶叶市场价格指数已经成为了全国绿茶交易价格的“晴雨表”,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和种植户的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绿茶,品行天下系列报道三丨松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