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可能有存疑的地方,请客观对待,谨慎使用。
賴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烈山氏,屬於以國名爲氏。
據《中國史稿》、《炎*源流史》等記載,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
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王朝時期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爲賴國,國君稱“賴子”。
著名西晉學者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就認爲湖北隨州一帶的賴(厲)國與炎帝神農氏有關,說“神農氏起於列山,謂列山氏,今隨厲鄉是也。”至唐朝時期,著名學者李泰在《括地志》中也讚同這一說法,認爲這一賴國以境内的厲山而得名,其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昔神農氏生於厲山,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爲厲國。”此後,《太平寰宇記》、《路史·國名記》、《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等曆代史籍都承襲此說。清朝學者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則更進一步指出厲國是炎帝本國,薑姓。
顯然,在湖北隨州一帶的古賴(厲)國是一個姜姓國家,血緣先祖是炎帝。
此外,當代歷史學界也有學者根據古代“厲”、“賴”、“列”、“曆”四字通假的事實,指出炎帝及其後代最早活動在山西汾水流域,後約在商王朝時期東遷至河南鹿邑的厲鄉,因此在鹿邑一帶的厲國也是炎帝的後裔所建的國家,血緣出自炎帝系統。
春秋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羋圍三年,公元前年),楚靈王出兵滅賴(厲)國後,其國人遷至鄢地(今河南許昌鄢陵西北部),後裔子孫以故國名爲姓氏,稱賴氏、厲氏、列氏、曆氏等,該支賴氏是爲湖北賴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今讀作lài(ㄌㄞˋ)亦可,與湖北厲氏、荆楚列氏、鄢地曆氏等同宗同源。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叔穎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爲氏。
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姬發有弟姬叔穎,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九個兒子,他在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年)被封於賴(今河南潁川),子爵,後建立了賴子國,史稱也是“賴子”。後遷都於汝寧(今河南息縣褒信鎮)。
“賴”字在春秋時期字義與讀音和“厲”字相通,同音通假,因此賴子國也被稱爲厲子國。南宋興化軍莆田人鄭樵編撰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書中,也認爲賴國是“三代諸侯賴子之國”或“周不得姓之國”,主張其血緣另有所出。
至春秋時期的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羋圍三年,公元前年),賴國爲楚靈王熊虔(羋圍)親率大軍所滅,其王族後裔以及部分國民以故國名爲姓氏,稱賴氏、厲氏,該支賴氏史稱賴氏正宗,是爲河南賴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今讀作lài(ㄌㄞˋ)亦可,與息州厲氏同宗同源。
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納賴氏,世居烏喇特(今内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arai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賴氏、那氏。
⑵.蒙古族紮賴氏,亦稱紮賚氏、劄答蘭氏、劄隻剌氏、茶赤剌氏,源出成吉思汗的勁敵劄木合後裔,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市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Jalai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賴氏、查氏、賚氏。
蒙古族賴氏讀音皆作lài(ㄌㄞˋ)。
第四個淵源:源於阿昌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阿昌族賴氏,一部分源出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冠以漢姓爲賴氏;另有一部分是川、滇一帶的賴氏族人因避戰亂而融入阿昌族,將賴姓帶入阿昌族,,世代相傳至今。
阿昌族賴氏讀音皆作lài(ㄌㄞˋ)。
第五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賴布氏,亦稱賴蔔氏、來布氏,滿語爲LaibuHala,世居紮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後多冠漢姓爲賴氏、欒氏、布氏等,賴氏讀音作lài(ㄌㄞˋ)。
第六個淵源:源於其它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在今台灣省土著少數民族中有賴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明、清時期中央*府推行的羈糜*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賴氏,或大陸賴氏族人因戰亂避逃台灣後融入土著,或長者賜姓爲漢姓賴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客观的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百度百科中赖氏起源的记录:
赖氏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源流二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史稿》、《炎*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源流三
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①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迁徙分布
历史记载
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秦汉时
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颍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颍川郡”。
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东晋有赖忠诚任虔州(今属江西省)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今属浙江省),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
隋唐时期,*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
早在明朝末年赖氏就出现在台湾。由于大陆赖姓迁台较早,数百年来,赖姓在台湾得到了较快的繁衍滋长,成为台湾省族人较多的姓氏之一。追溯台湾赖姓之源,同大陆的赖姓一样,同宗于中原。他们是福建、广东的赖氏先人之后移居去的,据台湾赖氏族谱:“其由颍川继迁松阳,自庄公始······庄之子遇,遂以松阳为君·····”;台中赖罗传宗亲会的资料也载:“泊州世祖灿生七子,其中二子仍居松阳,余五子均迁江西,其留居松阳者,其后一部分始迁福建,先后散播于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等地。至四十九世祖显益、显祖延显,原居诏安县官坡乡,生五子,长子卜隆居平和县心田乡,遂为心田一世祖,次子卜英及五子卜罗,均留诏安原籍,三子卜芬移居平葛竹乡,四子卜茂则迁平和安厚乡,亦各为当地赖氏开基祖。其后裔孙之渡台者,以平和、心田乡为最多,葛竹、安厚次之,大埔、揭阳、饶平又次之。”到台赖氏分别由福建和广东迁居。福建这支来源于泉州,入台后多居于沙鹿、鹿港、清水、台南、高雄等地。来自广东的这支,多源于饶平、大埔,入台后多居中部和北部的新竹、苗栗、桃园、台中等地。台中赖姓始祖叫赖云从,为唐末入闽的后代。乾隆年间从漳州移居台中三份埔的。
郡望堂号
郡望
颍川郡:秦王*17年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年撤消,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堂号
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颍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等。
所有资料,请谨慎使用,客观查证。
全国赖氏聚居地名录(.3.14更新。欢迎大家在此文底下留言留下地名资料或告知文中错误地名)
这份表格部分是从《赖氏族谱》附录中录下来的,部分地方未录完,部分是各地宗亲在文章底部留言提供。有些明显的错误已改正,还有更多需各地宗亲帮忙核实。发现有些重复的,未加考证,希望有知情宗亲提出意见,很多“圹”应该是“塘”的简写体。有部分是古旧地名。现在很多行*区管辖关系都有所改变,希望可以将这张表细化到村镇一级行*单位,欢迎有志者于此的宗亲提出宝贵意见。
本文章主要收集网络中提供的赖氏辈分(或称字辈,字派,班行,排行,昭穆等等),以留言的形式确认各人所属字辈,如有在其中的,请直接在文章底部留言中选择,然后可告知所属字辈和家乡;如选项中没有自己当地的辈分,请留言告知,以作增补。(所有需留言,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