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飞时:满怀一个梦
不知何时开始,心底有了个支教梦。收到援川的通知,获得了家人的支持。可真的到了踏上西行之路时,离愁别绪却无法按捺。当初那股“妈,去吧,家里有我和爸爸呢!”的豪迈蒙上了一层忧伤。母亲嗫喏着:“从没离家过,干嘛去那么远的地方?”我,心生愧疚。去西部支教,心想着,那定是一个不通公路,不通水电的地方,做好一切的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来到了四川巴州。可一切和想象的差别太大了,这儿高楼林立,街市繁华,而我所挂职的学校——巴师附小,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墙上挂的荣誉奖牌不输我原来工作的学校。如果说,开学初学校的教师节节目惊艳了我,那么,学校的开学典礼那就是震撼了我。我迷茫了,我在巴师附小该做些什么,我能做些什么,可以真正发挥支教老师的作用?这种迷茫感,混合着远在他乡的孤寂和生活上的不适应,在夜深人静中被无限放大。但我明白:既已选择,必当义无反顾。振翅际:带动一片云
幸运的是,我遇上了一群热情的附小领导和同事,让我顺畅地融入了新环境,成为了附小的一员,收获着在异乡的温馨与喜悦。*教学教研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在巴州展开是第一次,如何开展工作,双方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熟悉,校长在和我交流后,结合我的特长,安排我以听课评课为主,引领学校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支教生活就这样在听课评课中拉开了帷幕。到了十月份,刚好遇上巴州区教科体局开展“一推两借一交换”活动,我也加入了校内推门听课的行列。在每次评课环节,我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理念点评每堂课,并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改进建议。老师们乐在这样点对点,面对面的交流氛围中,敢于提出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老师们觉得,我的参与,给学校的教研注入了一股生机。他们的真诚、虚心,对我的信任感染了我,我也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好好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引领老师行进在语文教研路上,共同领略语文教学的魅力。接下来的各种教研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师徒结对、公开课、讲座、预约听课评课、跟班指导、帮助参加比赛或上公开课的老师磨课、应邀到周边兄弟学校讲课……看到原本传授式的年轻教师展现出“以生为本”的课堂,看到徒弟在市里课堂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成绩,我的心中是喜悦的。作为一所名校,老师们既要高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又要迎接各种检查,再加上艰巨的扶贫工作,他们是辛苦的。那么,我唯有尽己所能,为老师们解惑,做好教学示范,脚踏实地地发挥好一个援川教师的作用。*架起桥梁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松阳和巴州的教育交流活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巴州期间,我积极为两地牵线搭桥,来往交流学习。年4月9日、11月16日,两次带领巴师附小、九小的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到松阳实小交流学习。5月19日、12月4日,两次组织对接好松阳实小老师到巴州送教工作。当松阳实小和巴师附小的两位富有教育情怀的校长思想碰撞出火花之后,我就积极促成两地学校结成帮扶学校,并签订了“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协议书”,相隔千里的松阳和巴州教师就可利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5月30日,松阳实小的“思性语文,让思维在课堂中起飞”为主题教研活动,成了第一次的线上交流活动,更多的教师获得了教学分享。*爱心资助来巴州前,贫困生资助工作是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内容,支教期间,我积极协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小组开展此项贫困生的结对工作。年1月11日,随行松阳县新兴镇考察团先后来到寺岭镇寺岭村、南阳小学看望慰问结对帮扶的贫困学生;自年秋季开始,每个学期,为贫困学生发放松阳松之南爱心助学社助学款,同时走访贫困学生家庭,了解实际困难,架起资助者和受助者沟通桥梁。行走在泥泞与坎坷的贫困生家访的路上,我知道,我们的努力,可以在这些孩子的心中留下一股暖流,埋下一颗爱的种子。回眸间:留存一片情
一年又半载的援川历程,体验了别样的人生滋味:爽了味觉却难以适应肠胃的川味美食,多次有惊无险的周边地区地震带来的震感;走在街上,一声甜甜的川普“潘老师好”,让我惊喜,他们或只是上了一堂公开课的陌生学生,或是代了一个多月课的熟悉面孔,孩子对你的喜欢是藏不住的;去另一个校区参加教研活动,可以坐校车,可为了让我在在路上少花时间,学校老师每天开车早早地到我宿舍接我前往;周末,随着“潘老师,带你去体验巴州的农村生活”的一个约定,在巴山蜀水间放飞快乐。在这片巴蜀大地上,我收获着一份份的感动。身遥心迩——是一个川妹子为朋友群取的名,这道出了我的心声:松阳和巴州,路途虽遥远,但心与心的距离在彼此关爱中却是近在咫尺。君问归期期将至,巴山夜雨涨秋池。西飞的东雁即将回归故乡,回眸间,是祝福:祝福巴州教育迈上新台阶,祝福巴州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更祝福所有依然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援川干部:平安、快乐!通讯员:潘君艳
审核:叶建寿
签发:程发*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