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在乐清档案馆发现的一封
77年前朱镜宙的赈款电报及相关档案,
不仅可以勾勒出那个“积谷”故事,
而且2万元赈款
竟是当年乐清全县财*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有奇,
读之令人十分感动。
朱镜宙生活照
电报概介及析读
这封赈款电报,记录在一页印有“交通部电报局”深蓝色中英文对照字样的来报专用纸上。虽然纸笺早已泛*,有多处啮虫啃咬痕迹,但是清晰可读的电文告知,它是朱镜宙从重庆发来的,内容十分简练“李县长:托*主席汇赈款二万元,由贵府划拨张云雷等收,已交否?复!朱镜宙”(标点为作者后加,下同),发报日期栏手写数字“6”,时间为“10:15”。
与电报归档在同一个卷宗的还有3份档案:第一份是年7月28日“无线电·译电纸”一页,电文“李县长:兹由旅渝浙绅朱铎民君等,托本府汇划赈款弍万元,指定汇交乐清虹桥张云雷、卢霞九、朱桂秋等,除已于本月25日照数交由松阳地方银行汇出,合行电仰转知松。主席*绍竑。计”。第二份是年7月31日县府通知张云雷、卢霞九、朱桂秋三人领取赈款的便函文稿,除了引述*绍竑给李县长电报内容外,还告诉他们汇款通知书等领取事宜。第三份是李乃常发给朱镜宙有线电报文稿,多处涂改,修正后的文字为“朱镜宙:鱼(6日)电敬悉。赈款已奉拨到县,并转知云雷兄等具领,谨复!李乃常叩”,电报发往地“重庆”,落款时间“8月13日”。第二、第三份档案均记录在印有红色字“乐清县*府稿”文书专用纸上,各2页;此外,文末各有一方“李乃常”篆字红印压在手写日期上。
综上所述,朱镜宙赈款电报上称呼的*主席,即时任浙江省*府主席*绍竑(-),字季宽,广西容县人,年12月任职浙江省*府主席;李县长为时任乐清县长李乃常,字建农,广西容县人,年11月至年3月任职乐清县县长。此外,结合*绍竑交办电报、朱镜宙赈款电报纸笺边上分别登记的收文编号“密字第号”“密字第号”,还可推定这份电报应在李乃常复电朱镜宙之前,在*绍竑电报之后,也就是说,年8月6日上午朱镜宙从重庆发来这封赈款电报。
电报档案捐款动机与经过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府被迫决定从南京迁都重庆办公,朱镜宙临危受命,于是年12月10日先期抵达重庆,接任财*部川康区(旧指四川、西康两省)税务局局长,参加抗战筹资征税。
为何要托付省*府主席转汇,赈款又是用于什么?“当抗战将近尾声,还乡在望,我于桑梓之邦,急想做两件事:一、积谷,二、水利。”在回忆录《梦痕记》“敬恭桑梓”章节里,朱镜宙用文字记录了其捐款家乡的动机与经过,“事有巧合,适浙江省*府主席*绍竑(季宽)来重庆述职,有全省积谷之议。我遂付*二万元,请电乐清县*府,照时价拨谷,交乐清县议会议长朱桂秋具领,于虹桥、荡阳、湖边三处,建仓存储,以备救荒之用。”
按理说这笔捐款可以直接汇给经办人。但朱镜宙并不是这样做,而是先托付省*府主席*绍竑,然后再汇划乐清县长李乃常,再通知张云雷等领取。其实,这种反复周转的“曲线汇款”,朱镜宙既表明自己对浙江积谷工作的支持,又看准*绍竑与李乃常两人的上下级和同乡的特殊关系,目的是意欲借力推动家乡积谷事业。
“虹桥为我母亲出生地,荡阳为我祖母出生地,淡溪乡为我姑母及大姊遣嫁地,故皆列为试办区。”朱镜宙这样解释了他为什么要选在这些地方试办的初心,紧接着他还说,“如成效良好,以次推及全邑,盖寓亲亲仁民之意。”可见朱镜宙的终极目标是要在乐清全县建仓储粮。
在回忆录里,朱镜宙还附录了“手订管理办法”,内容涉及:积谷仓名称、董事会组成、人选条件与产生、董事责与权、粮食入仓时间、出仓原则等9条,如:“每仓应选举当地殷实负乡望者五人为董事”、“每年晚谷登场,入仓存储。至次年四、五月间青*不接时,平价出粜”、“应较时价多给一二升,由董事会决定之”、“本仓谷以平粜为原则。如有确系贫不能自存者,经董事会调查属实后,得觅二人为担保,其借谷数量,视人数多寡,每户至多不得逾五斗;如届期不能归还,应由担保人偿还之”以及“董事及仓主,概为无给职,亦不得支任何车马费”。最后,还特别明文“汇公(父亲)派下子孙,不得以任何理由,将仓谷收回为己有”。由此可见,朱镜宙倾注过的心血和其用心程度,他开办的积谷仓属于社会救济性质的“义仓”。
“后来我回乐清故乡,始知荡阳、淡溪二地积谷约各一百石左右。”朱镜宙回忆了大概规模。按照“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换算,则朱镜宙当年试办的积谷仓大约每家可储粮1万2千斤左右。如果再参照《乐清县志》有记录的临近年份“年乐清城镇居民成品粮供应实绩‘每人月平均供应量为12.3公斤’”换算,朱镜宙开办的3家积谷仓大约可以储备人左右的全年粮食。这在当时,尤其粮食保障机制尚未初现的乐清来说,其社会作用及意义不言而喻。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朱镜宙当年开办的3家积谷仓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在时局动荡穷荒饥饿的那个年代,最终都以“粮食被抢运一空”告结,更不可能实现在全县推及。“始知行一小善,也须有机会与福报才行。不觉叹息久之!”伤心至极的朱镜宙感慨万千。
记载了浓浓乡情
2万元在当今社会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当年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金额。据《乐清县志》记载,年乐清全县财*收入79.92万元,财*支出59.9万元,其中用于抚恤救济0.1万元。也就是说,2万元赈款是当年乐清全县财*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有奇,更是当年全县财*支出用于抚恤救济款项的二十倍。当然,从*绍竑发给李乃常的电文“兹由旅渝浙绅朱铎民君等”字面来分析,赈款可能还含有其他人,但是无可置疑朱镜宙是乐清这次建仓储粮的发起人和主要当事者。
究竟什么原因促使其在家乡建仓储粮备荒呢?“当时做这件事的动机,还有一段助缘。”朱镜宙回忆说,年的春天,他携同夫人章展和女儿人娴回乡扫墓,当距离竹屿大约五里许,路旁有位农夫,见三乘藤轿一肩行李,便问道:“轿往哪里去?”轿夫答:“去瑶岙!”“是否朱铎民先生回来?”“是!”当听到农夫连声说“汪好献”(现在很好的意思)的时候,朱镜宙说自己感动得流了好几次眼泪,“我是一个贫无立锥的穷措大出身,在故乡父老的心目中,终算奋斗有些成就的一个。只此,‘汪好献’三个字是含有无限欣慰与盼望的浓厚人情味在内。自愧频年奔走,视故乡如传舍,未能稍尽绵薄,不料一般父老识与不识,对我竟寄以这样地热情期待与殷切的盼望,人非太上,孰能忘情?所以从那天起,我就发愿有生之年,当替桑梓做些事,以报父老的厚意。”“储谷备荒与凿河筑陡,都是‘汪好献’三个字所促成的。”值得一提的是,抗战胜利后,朱镜宙在家乡主持修建了“吾邑有史以来破天荒的水利工程事业”——万桥天顺陡水利工程,当时担任他的副手的是张云雷,正是他这封赈款电报上注明的收款人。
此外,还与乐清自然灾害频发有关。古语有云:“天有四殃,水旱饥荒。”乐清由于东面临海,受季风环流和海陆风影响,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百姓受尽疾苦。据《乐清县志》记载,仅朱镜宙年出生至年离乡的21年里,有记录的重大自然灾害达17次,其中台风大水11次、干旱大饥6次,平均15个月一次,特别是年朱镜宙12周岁起,连续3年发生过8次之多,甚至年、年有记录的月份各占6个月,每年旱灾都长达2个半月之久,不仅如此,旱灾洪灾还交替出现。
“我的小康家庭,曾因台风而成为破落户。我的母亲,因台风而几乎丧失生命。”在回忆录里,朱镜宙讲述了家庭不幸。因此,贫寒家庭中成长的朱镜宙对家乡民间疾苦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