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石刘栋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地名故事
TUhjnbcbe - 2020/12/9 16:29:00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某一地理实体或区域的专用称号。作为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往往承载着当地厚重的人文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质,其由来与变迁,常常能够折射出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根据“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即具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地理实体(地球表面)赋予的专有名称”这一定义看新主村,其南面有矗立着的高山,村庄依傍着高山,村民每天“悠然见南山”,“阿时主”这一地名非常准确地反映出命主的本质。再看古代地名起名的十种方法,“阿时主”的起名是十种方法中第一种“根据命主的地貌特征”,新主的地貌是高山和河谷,河谷周围是高山,河谷里有村落。

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地名故事

石刘栋

阿时主与新主

?“阿时主”得名有两说。其一,源于一座“阿时菊”的山。纳西文“阿”为一个人张开嘴发“阿”或“岩”(读为云南方音ái)的象形,意为“岩石”,“时”意为“长”,“菊”意为“山”,连起来说就是“脊梁长长的岩石山”。“主”在新主纳西文中用山上掉下来几个石头记录,表面看是表示“掉下来”的意思,在这里的实义应为“依傍”(靠近、依靠、附着)。阿时主(阿时着、阿时卓)三字连起来说就是“依傍着脊梁长长的岩石山的村落”的意思。村子取名“阿时主”,反映出新主祖先依山傍水的先进建筑理念和聪明智慧。根据“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即具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地理实体(地球表面)赋予的专有名称”这一定义看新主村,其南面有矗立着的高山,村庄依傍着高山,村民每天“悠然见南山”。“阿时主”这一地名非常准确地反映出命主的本质。再看古代地名起名的十种方法,“阿时主”的起名是十种方法中第一种“根据命主的地貌特征”,新主的地貌是高山和河谷,河谷周围是高山,河谷里有村落。“阿时主”的起名最符合传统起名的普遍规律。其二,源于最早居民居住新主时的村落形状。纳西语“阿时”意为“筷子”、“主”意为“村子”,“阿时主”意为“象筷子一样的村子”。最早居住新主的十多家普米族,由东北至西南方向排列居住于现金山、红星、红岩、新华一段窄长的地面上。“新主”一名由“益新泉”中的“新”字和“阿时主”中的“主”字组合而成。年,农盆(普米语,意为“山背后”)河水暴发,损坏了河下游新主、路西、古渡、巨甸河两岸的庄稼。当时新主属鲁桥乡,鲁桥乡乡长木另生前来视察灾情后说:“这条河那么厉害,要给它取一个新的名字,还要在你们的羊子上场桥桥上建一座亭子。”于是,鲁桥乡长木另生为农盆河取名“益新泉”,将羊子上场桥命名为“锁翠桥”,在桥上建了一座风雨亭。年10月,鲁甸区人民*府主席张汉文在与新主村*支部书记和根源、村长杨德兴商量后,将益新泉的“新”字和阿时主的“主”字合在一起,将“阿时主”改名为“新主”。历史竟然这样惊人地巧合,仿佛当年将泉取名益新泉,就要为新中国成立后将阿时主改名新主作好了准备,而且泉水也将有益于新生的新主,正像新主人说的一条顺口溜:过去益新泉,泉水无益空自流;而今兴水利,益新泉水真益新。“新主”一词既保留了“主”这一旧名的中心语,修饰语“新”不但采用本地富有文化底蕴的泉名益新泉中的“新”字,还有“新生”、“崭新”之义,“新主”意为“新生的阿时主村”或“崭新的阿时主村”。这一“新”字,既可表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又可表示阿时主人将建设一个面貌一新的阿时主村。而且,“新主”的起名又符合我国传统起名的十种方法的第三种:寓托思想感情,如歌颂、崇仰、祝福、言志等,反映新主的人文地理。取名“新主”,是新的阿时主人在歌颂新中国的诞生、祝福新中国繁荣昌盛、期盼新生活的平安与幸福。

阿时菊

格菊灿与木菊灿

新主有个红元村,纳西语称“格菊灿”(意为“上村”);还有个红旗村,纳西语称为“木菊灿”(意为“下村”)。于是有人说:我们新主最奇怪,“格呢木勒说,木呢格勒说”(把下村说成上村、把上村说成下村),红元村在下面,应称“木菊灿”(下村),红旗村在上面,应称“格菊灿”(上村)。也有人说,不是奇怪,而是说错了,本来应该将红元村称为“木灿”(“下村”)、将红旗村称为“格灿”(“上村”)。

两种说法不能说那种对、那种不对,应该说都对而不是只认为一种对。第一种说法依据的是左右方向角度,第二种说法是依据海拔高低的角度。第一种说法按左为上、右为下的中国传统,将在左边(北边)的红元称为“格菊灿”(“上村”),将在右边(南边)的红旗村称为“木菊灿”(“下村”)、就如民国始至年4月这段时间金字片在左而称为上村、在右的新字片称为下村一样,并不是“格呢木勒说,木呢格勒说”(把上村说成下村、把下村说成上村),而真正是“格呢格说,木呢木说”(是上村就说成上村、是下村就说成下村)。第二种说法按海拔高低的视觉角度,把海拔低的红元村称为“木灿”(“下村”)把海拔高的红旗村称作“格灿”(“上村”)。

上村、下村全貌

落索果红光村有一座山,名叫或通常写做“落索果”,在这座山下的一户人家也称“落索果”。笔者第一次听到这名字的那时起,就打听这名字的意思,却始终得不到答案。于是先打听与“落索果”音较为接近“龙公”这一地名的意思。“龙公”指“中间为山沟,沟两边有山斜插沟旁状如筲箕的地方”,引伸为“居住在有这种地形的地方的人家”或“居住在有这种地形的地方的村落”。新主有许多地方叫“龙公”,新华村有、新福村有、金联村有、金河村有,金联村河叫龙公河,金河村有一家人叫龙公。由此推定“落索果”是纳西语、其含义与“龙公”相似,并把“落索果”改写为“龙索公”,只是还未参透“索”字,对“龙索公”的意义还不能解释。一天,笔者在龙索公山下一户人家做客,往西面的龙索公望去,只见大小相等的三个“龙公”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于是恍然大悟,不由得为纳西族先辈的聪明智慧叫绝,纳西语“索”就是“三”,“龙索公”意思就是“有三个龙公,即有三个筲箕形的小山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地方”,住在这地方的人家自然也叫“龙索公(阁)”(意为“住在有三个龙公排列在一起的地方的人家”)。

李霖灿的居住处

李霖灿,河南辉县人,生于年。河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到杭州西湖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日本*队侵入中国,李霖灿随学校先迁江西、湖南、贵州,最后迁到云南昆明,结识了古史学家董作宾、文学大师沈从文,了解到丽江有一种东巴象形文字,于是放下画笔、改向研究纳西东巴文化。从年末至年6月,这个汉族专家学者李霖灿在纳西族地区历时4年多时间调查研究东巴文化、与纳西族人民结下深厚友谊,到老年时成为丽江荣誉公民、并将一缕白发埋在玉龙山下。年年初,李霖灿以新主东巴和才为翻译、向导、助手,到宁蒗、中甸、木里、塔城、维西、鲁甸考察,9月到新主村并在新主村住了8个月又12天。与和才、和文质等新主东巴一起收集东巴经,研究东巴文化。年6月用新主村的十几匹骡子将收集到的东巴经驮到国立中央博物院所在地四川南溪李庄,作为编辑《么些象形文字字典》等著作的原始资料,将纳西族东巴文化公诸于世界。

过去的文章中有关李霖灿在新主8个月又12天的居处只有“住大东巴和文质家”一句,实际上,李霖灿有时住和文质家,有时住和才家。

和文质家在红光村吉窝堆(挑水处)。和文质祖和世俊被称为“东巴王”,房屋被称为“东巴王故居”。“东巴王故居”为和世俊出生的老屋,在东巴王故居旁边南面盖了一个四合院,这座四合院就是和世俊养子和志忠和孙子和文质的住房。四合院西面一所三间楼房,用于人住;东面一座三间楼房,楼上放草料、楼下关牲畜;南面一座三间楼房,楼上住人、当年李霖灿就住南楼上,楼下为教室、是设坛传授东巴经的地方;西面为三间楼房,楼下为厨房、楼上为仓库。这个四合院现已无存。

和才家在玻璃灿(新福村),老屋已经过翻修,现在的房屋是经过翻修改造的房屋,正房坐南朝北,为一所三间的楼房,李霖灿就住在楼下右边那间房内。南房与西房的西南角有一间木板房,因李霖灿在这院房里住过而至今保留着原样。

李霖灿在新主的住所

李霖灿坐石

?上世纪40年代,和文质家屋后至革尼瓦山脚是一片大草坝,草坝中有一块大石,站在大石上往东看,新主中村一览无余。李霖灿经常坐在这块大石头上思考、观景、休息,新主人将这块石头称为“李霖灿坐石”。这块石头原来浑圆一块、后被炸为多块,虽被炸开但未被搬走。现石头旁长有一棵青松、仿佛一个高大的人站在石头上,石头上还养着一窝蜜蜂、仿佛在陪伴着石头上高大的人。石头周围也不再是草坝,而是田野、车路和庄稼。

杨福泉先生在《李霖灿先生和玉龙县鲁甸纳西人的缘分》一文中曾写到,“和开祥对我讲,李霖灿喜欢大老早就起床,然后跑到村头,爬上那儿一个约有一个小院子那么大一块石头上去,身体手脚做出当地人不懂的动作”。这个做当地人不懂的动作的石头就是“李霖灿坐石”,当时李霖灿在这个石头上做的当地人不懂的动作是太极拳。

梦东山

梦东山是新主一座山的名称,原名么多英,意为“出菌子的地方”。梦东山是著名学者李霖灿于年取的汉语名称。“么多”与“梦东”音相近,就将“么多”音译为“梦东”,“英”在新主有“……的地方,……的山”之意,就将“么多英”译为“梦东山”。除这文字方面的意义外,更有深刻的含义。李霖灿住在新主、收集到千多卷东巴经,与新主村东巴及新主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新主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都感到那么亲切,特别是和文质家附近的这座“么多英”的山,终年青松苍翠、绿色逼人,每天一起来,都望见它,还经常到到山上去走一走、观赏一番。这是一个让人离开却十分不舍的地方,即使不得不离开而去远方,在远方也会在梦中回到新主走一回,于是把“么”译为“梦”字,“多”译为东巴的“东”。把“么多英”改为“梦东山”后,还写了一副纳汉双音双义的对联歌颂这座山。上联为“梦东山好色”,下联为“庭前冷露珠”。汉语意为“梦东山啊好颜色,就象房檐前的露珠一样(露珠映照着绿色)”;纳西语意为“不见面的日子已经很久了,特地回家来一回”。这副对联一直为新主人津津乐道,也使新主人对李霖灿深感敬佩,在新主人心目中,李霖灿是文明的化身、将汉文化文明带到了新主。语言的魅力是这样地强大、纳西语与汉语竟然可以这样地互换。

第九十九个龙潭

话说木老爷准备在老君山从太上峰下开始往北一直到新主村东山修建九十九个湖,这九十九个湖就是民间传说中的“九十九龙潭”。虽在传说中龙潭为九十九个,但实际上只修好了九十八个,在新主修的第九十九个却没有修好,所以,现在龙潭只有九十八个,没有九十九个。修建第九十九个龙潭的山位于新主村东面,名叫“美久雷”,意为“生长天菜的地方”,又叫“美久累累”,意为“往上看天空像一个圆盘的地方”,主峰海拔.3米。山顶上有一块约30平方米的洼地,冬天水会干、夏秋天却有积水。这就是当年修第九十九个龙潭的地方。过去,鲁甸灵照寺喇嘛在洼地旁建过烧香台,天旱时节,当地人会到烧香台烧香、举行求雨仪式。有时,人们用往洼地打几个石头、站在洼地旁大声喊叫的方法祈求下雨。据说还十分灵验,只要举行仪式、或丢石头、或大声呼喊,都有雨水降下。

红岩石与伟北菊

?伟北菊、勾芝博、本色夸这三座山本来都是相连的,但连在一块的这座山与现位于红岩村的那块大石头忽然有一天在狂风细沙伴随下从西面只往东面飞奔、欲去堵住新主河在勾时里(东风村)的出水口,使新主变成一个堰塞湖。这如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情景惊得人们目瞪口呆,这时人群中有一个胆大、泼辣的妇女解下围腰一边对着两块大石头左右乱甩、一边在口中念叨“什么神仙精灵、妖魔*怪,不要作祟、不要伤害新主人”等咒语。这一下,石头嘎然而止、停留在现在这个位置。新主又恢复天清气爽、河水畅流、炊烟袅袅的原有模样。就是那一次伟北菊这座山尾子的只往东拽,拉断了身子,剩下尾巴独立成山,与上面两座山不相连,形成了今天这样山形。也由于两块石头没有去堵住出水口,新主才形成今天这样的地形地貌。不然,新主就成了一个高山湖泊。

伟北菊

革尼瓦

革尼瓦这座新主海拔最高的山名称最多、写法最多、含义最多、关于它的传说也最多。概括起来说,有四个名称六种传说。

第一个名称为普米名“鹅尼瓦”、意为“黑石山”。年地名普查时,代理干事和国强就革尼瓦这山名请教新华村普米族老人和秀春,和秀春将这初名和含义告诉和国强。

第二个名称为纳西名“革尼瓦”,并繁衍出许多写法与解释:有的写为“格尼瓦”、有的写为“格年旺”、有的写为“革尼瓦”、有的写为“嘎尼瓦”,有的解为“黑石山”、有的解为“像一只站在高处的鸟一样的山”、有的解为“五指山”、有的解为“寄托疲劳地方的山”。解为“黑石山”的原因、是沿用了普米名的原意,解为“像一只站在高处的鸟一样的山”的原因、是格尼瓦像一只大鸟,解为“五指山”的原因、是在某个地方看格尼瓦像一只五指竖直的手掌,解为“寄托疲劳地方的山”的原因:民间有一个习俗,当爬山累了的时候,在丫口平地或山坡坡头休息,并捡一个小石子或折一支小树枝放在休息的地方,把累寄在那里。新主的这座高山,遍山都有“嘎尼瓦”,后用修辞方法中“以部分代全体”的借代方法用“嘎尼瓦”借指整座山、做整座山的名字。

第三个名称为和世俊取的“格刷务生帕”,“格刷务生帕”为纳西语,意为“高山大白鸟”。和世俊在经书跋语中,多处提及“阿什午鲁务汝盘”、“阿什白雪山务汝盘”、“高山务汝盘”、“阿什白雪山、务汝盘”等字样,这些都为纳西语,“阿什午鲁务汝盘”意为“阿什主村像大白鸟一样的向阳的雪山”、“阿什白雪山务汝盘”意为“阿什主像大白鸟一样的白雪山”、“高山务汝盘”意为“大白鸟一样的高山”、“阿什白雪山、务汝盘”意为“阿时主白雪山、像一只大白鸟一样的雪山”。

第四个名称为年李霖灿取的汉名“高鸟山”。年地名普查时,代理干事和国强就革尼瓦这山名请教新华村普米族老人和秀春,和秀春除将初名“鹅尼瓦”和含义“黑石山”告诉和国强外,还将李霖灿在年将革尼瓦取名高鸟山的事告诉和国强,并将李霖灿写的“天下美景高鸟山,风花雪云各争春,锦上添花有鸟声,人游此处浮天宫”的诗句背诵给和国强听。新主老龄会召开第三届大会时,和国强代新主青年写给老龄会贺词中有“高鸟山下的一颗明珠新主老龄会”一句话,高鸟山一名从此叫开。

各种写法中,“革尼瓦”较为人们所熟悉,应通写为“革尼瓦”;在几种意义解释中,人们对“像一只站在高处的鸟一样的山”、“五指山”、“寄托疲劳地方的山”较为生疏、缺乏认同感;“高原大白鸟”、形象较生动,但只能形容有积雪时的格尼瓦,不能概括无积雪时的格尼瓦;“高鸟山”是纳西语“格刷务生帕”的音译,本身纳西名就不能概括命主本质、“高鸟山”也随着不能代表命主本质。因此,革尼瓦解为普米人所解的“黑岩山”为好,而且不能将“黑岩山”理解为山上草木不生而只有黑色的石头,应理解为由于树木茂盛、使得革尼瓦山上即使本是红的、白的、*的颜色的石头都变成黑色。

革尼瓦的第一个传说,说格尼瓦主峰正面从下到上为一个个大台阶,但从无人经台阶登上山顶而只能迂回而上,但若沿台阶从上往下走却又相当好走。

革尼瓦的第二个传说,说革尼瓦头在中村、尾在上村,新主中村人看不到他、他却张开大口看到中村人,他在上村西边山顶上蹲着、上村人看他很清楚,他却从不往下视看眼皮底下的新主上村、因此有“革尼瓦吃在中村、屙在上村”之说。

革尼瓦的第三个传说,说格尼瓦、老君山、塔城署明伟鲁娜山为三兄弟。

革尼瓦的第四个传说,说新主革尼瓦和署明伟鲁娜是夫妻,格尼瓦为夫、伟鲁娜为妻;又说格尼瓦和伟鲁娜像瓦猫,格尼瓦为瓦普(纳西语,公瓦猫)、伟鲁娜为瓦美(纳西语,母瓦猫)。难怪革尼瓦在新主上村西边山顶却不往下视看眼皮底下的新主上村人、因为他只顾瞪着双眼看远在塔城署明的心上人伟鲁娜。

革尼瓦的第五个传说,说新主的革尼瓦、署明的阿到拉、黎明的瓦配菊(千龟山)为三兄弟,革尼瓦为老大、阿到拉为老二、瓦配菊为老三。他们的出生地在拉鹏桑巴阁(维西塔城),父亲名阿故玛(阿故玛鲁)、母亲为辞病过冲玛。

革尼瓦的第六个传说,说约明朝时期,木氏土司曾在革尼瓦半山腰开山洞寻找金矿。位于革尼瓦半山腰真有一个山洞,山洞约在革尼瓦的中上部,其洞口在山下的红旗村中能凭肉眼可以看到,但除2人到过洞里外,其它人都不知道这个洞的规模和形成原因,年曾到过这个洞的2人之一的红旗村人和圣义告诉编者说,洞口高约3米、宽约3米,深不见底,在离洞口不远处的洞壁上刻有汉文“木增钻矿洞”字样。

这些传说为格尼瓦铺上美丽的人文色彩。

革尼瓦山

鲁巴凹肯

新主有几个地方,被称为“鲁巴凹肯”,意为“有凹下去的石头的地方”。

过去,父母包办或自由恋爱还未举行婚礼的一对未婚夫妻因某种原因要分手,要举行一个仪式,让天地作证,毕竟生意不成人意在,好说好散。男女双方各提一壶酒,到约定好且有一个形状满意的大石头的地方,将酒倒在大石头中线上,表示让一个完整的石头分裂成两个,然后人也各走一方、不再相会。天地也随人意,不但会为人欢、人和、人聚而感动,也会为人忧、人分、人散而显灵,酒浇过的石头中线处,竟然凹下去一缝,这一缝就叫“鲁巴凹肯”,意为“有凹下去的石头的地方”,深层意为“未婚夫妇分手的地方”。

?卦兰

“卦兰”为普米语,起初为地名,位于金星村北面山坡上,意为“喊牛接牛的地方”。过去,牛要放到山上,下山时,各家要到这地方喊自家的牛并把牛接回家,普米语就将这地方称为“卦兰”,译为汉语就是“喊牛接牛的地方”。继后,将放牧的这座山称为“卦兰菊”、意即卦兰山。

曾有两户人家住在“卦兰”这个地方,一家是红元村阿者塔家族阿若高之子阿吐家、另一家是金星村宝根土家族第五代孙阿册家,人们将这两户人家称为“卦兰家”(纳西语为“卦兰阁”),卦兰就成了这两户人家的户名。因为常有盗贼来抢劫,阿吐家又搬回红元村、居住在都堡,虽离开了卦兰,但人们出于习惯仍把这户人家叫做卦兰一直到如今。阿册之子独知、孙子和开文、和开元还在卦兰住过,和开元于年迁至山脚现址,至今已历6代,但人们一直将他们家叫做卦兰阁。

在清代、民国时期,全新主的羊群要统一赶到山上去放牧、叫做“羊子上场”。

羊子上场前,先要经过一座桥,这座桥位于金泉村,是羊子上场必须经过的一座桥、因为它是跨上村河的唯一一座桥,所以将羊子必经的这座桥称为“卦兰笮”、又叫“羊子上场桥”。经过这座桥后,还要在卦兰山脚下的一个草坝里举办斗羊会进行斗羊比赛,这个斗羊场就叫“卦兰板”。决出冠*后,才将羊群赶往管兰山各处(上场)放牧一个多月直到下山,下山后,羊冠*家才大操大办宴席请客。年,鲁桥乡乡长木另生将上村河取名“益新泉”,在羊子上场桥上盖了一座风雨楼、将桥命名为“锁翠桥”,现风雨楼也已不存在,桥也改为水泥桥。

卦兰阁、卦兰菊、卦兰笮、卦兰板等户名、山名、桥名、坝子名都源于“卦兰”这地名。

??石刘栋,丽江市玉龙县人,男,汉族,生于年,现年66岁,中共*员,本科学历,中等高级语文教师,玉龙县文学协会会员。年4月参加教育工作,年9月退休,教龄45年,曾主编参编过10多部书集,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

顾问郭大烈杨焕典杨福泉杨世光

李群育戈阿干牛相奎和学光

喻遂生和长红和力民白郎

张春和李锡和树荣曹建平

李之典杨树高木琛英扎次里

编委李丽萍和志华木诚和向*

和玉玲和秀成和冬梅杨杰宏

和万花和根茂和爱春赵庆莲

杨雪飞和俊香李学芬和松阳

和志菊和积华和凤琼和正钧

和振华和素文和剑猛和耀寰

执行主编和耀寰

责任编辑杨杰宏叶紫

图文提供石刘栋

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刘栋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地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