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否则建筑amp直造建筑
TUhjnbcbe - 2020/12/8 3:58:00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www.pifubing999.org/

青年探索奖

入围

Interviewee-张尧*喆*立

否则建筑(OFFICEOFFCOURSE)创始合伙人

Interviewer-方子语

观点主理人

常说的乡村可能只是杂糅着特定意识形态的想象

FANG:你们如何理解“自然建造”?

否则:“自然”与“建造”两个分开来看,是大相径庭的两个概念,独立理解从维度和广度上各学科在不同时段都有着大量不同的解释,没法从各角度展开逐一累述。然而二者放到一起,各自的意义就聚焦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又呈现出了不同的限定,“建造自然”和“自然建造”明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结果后者强调路径。“自然建造”作为一种路径,与其他众多路径一样,需要有自己的本核,最基本需要摆脱的就是既成的或者是其他路径所造就的较完善的审美机制。

所以我们的理解的“自然建造”,是指众多建造的操作观中强调自然而然的顺势而为的那一种,可以选择如此操作,也可以选择不如此操作,与其他众多操作模式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既然是路径,精彩主要取决于主要想做个什么事,以及选择的路径与所做的事之间动态复杂的关系等等。当然任何人对任何事情都是在衍变中,我们对此的理解也还在变化中。

材料教学实验

玻璃纤维与竹结构混合建造实验MIT、中国美院、东南大学三校联合工作营学生作品

FANG:接近你们理解的实例有哪些?

否则:我们理解中的这种例子很多,比如教科书中RobertSmithson的一组作品,从“PartiallyBuriedWoodShedonKentStateUniversityCampus”到“AsphaltRundowninRome”;以及日常身边那些没有被既有建筑观侵染过的本土的自发建造形式,都是很好的更多强调动词性,而不是扩展形容词的,对“自然建造”很好的方式。AsphaltRundowninRome图源:网络

江浙地区乡村临时晾晒的竹堆摄影:否则建筑

FANG:“否则”是你们的建筑态度或者价值观吗?

否则:当时起名字的时候提了一个标准,首先不是创造一个新词,而是在原有的中文里找一个词;这个词是一个副词而不是具象的名词或者形容词,但是解读的时候拆开来再组合能有另外一层意义。就像当代艺术会使用“READY-MADE”的东西来直接使用,大家本身对它是熟悉的,但放在不同的地方又显得不那么熟悉。

同时这个名字还要与我们的公司英文名字有一个对应关系,OFFICEOFFCOURSE。所以至于最终的结果:怎么去解读否则两个字,是理解成否定规则也好,理解成不规律也好都不重要,名字本身也就是让现有的语言体系里的一个结构类词汇当一个符号来用。我们觉得起名字的方式倒是能体现出一点我们对待设计的态度。

否则作品

龙泉大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中心?否则建筑

否则作品

龙泉大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馆?否则建筑

FANG:你们当下的建筑探索方向是什么?有哪些相关实践?否则:以我们初始做过的一个装置项目“Nowyousee,nowyoudon’t.”来回应两个问题。项目从最后观者的知觉层面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真实而抽象的三维的物体,在观者面前随着观者与环境的关系实时的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了,同时在整体过程中,因为现象的如此直观真实却不熟悉,观者的直觉系统会把对象和其周遭的空间实时定义成各种可能,有人看到平面,有人看到是个空洞等等,这种如此自然的现象让直觉的大脑在整个过程中产生了对外物、自我和时空的不停的自我质疑的往复循环。否则作品

Nowyousee,nowyoudon’t?否则建筑

然而对于如此丰富的不可能,我们的实现方式却是非常自然简单的,没有任何科技的控制,就是利用了日常随处可见的一种泡沫原始材料本身的属性,通过最原始的建筑手段,通过给定的场地,简单地放在那,没有多余的动作,所有的结构和构造也是按照材料自然搭在一起,忘掉没必要的哪怕是最基本的常识级别的技巧。

然而这种对于所学的忘却和看似轻松什么都没做的自然的方式,背后是经过一年时间的反复试验探索研究和突破,不是一个线性简单的过程,一方面是但另一方面也不是对于既有知识既有命题的延续或质疑。这一点我们非常理解石上纯野在他毕业设计的项目中的思维方法和经历的艰辛,虽然素未谋面,做事内容、方向和标准也不同,但是对于做事的方式总有着些许共鸣,这可能就是我们与“自然建造”如果能关联的话的关联部分,同样,我们一直发展深入的也是这种探索的方法,不定向、但是可以用持续的方法探索不同的方向。否则作品

越窑博物馆?否则建筑否则作品

松阳中华秋沙鸭科考站?否则建筑否则作品

松阳中华秋沙鸭科考站材料试验?否则建筑

FANG:提到“自然建造”时,我们常说“向传统、向乡村”学习,那么城市建筑应如何“自然建造”?

否则:对于乡村的理解一直存在着realruralvsimaginedrural(真实的乡村和想象的乡村)的差异,那么对应的对于城市也存在着两种,而所谓的“向传统、乡村学习”中的乡村只是想象的乡村中杂糅着特定意识形态和乡愁的一种乡村,真正的乡村没有那么单纯,相应的它的假想的对立面的城市,也是固化、简单取反和提纯过的。

我们不希望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但是如果在这种简单预设的想象之下,能不能做建筑的应变练习和投射性思考,当然是可以的,像西方很多人比如PierVittorioAureli就是惯常于这种方式,先描述一个*治立场的世界然后再做极端反应从而探讨建筑力量的极限等等,但是我们觉得取决于为什么硬要这样描述,这样的目的、对象、限制和意义都是什么,因为这个事情本身就不自然。

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真实的乡村是正在经历着经济*治科技社会各方面最剧烈变化的前线,在占全球表面积98%区域中每时每刻发生着迄今为止未有定义过的荒诞和不可理喻,如今全球城市化正趋于一致,而全球乡村更剧烈而且很多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治经济科技社会人和自然等等新的聚变,这种设定的对立问题角度就不会有什么产出,而且对于这种聚变的情况,建筑的探索可以是各种能想象出或者还没想出的方向,“自然建造”也不是一种*治正确,不是所有探索都要回应,往往不是有意的回应才能将其在各种魔幻现实下被诠释的更加多维。

否则作品

日本岐阜久积美代子工作室?否则建筑FANG:如何看待“当代技术”和“传统建造”之间的关系?否则:所谓的当代,问题的角度,传统和现代,中西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人,本身并无太大差异,都有自私懒惰善良罪恶聪明算计真诚虚伪等等,只是因为教育道德社会体制*治等等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形式。而在全球化的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各种环境体制社会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复杂,也就是DavidGoodhart提出的AnywherePeople,没有明显的种族和出身或者地域的认同,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不管面对什么问题,在条件趋于一致的情况下,人的反应都是差不多的,只存在怎么想,不存在东方想西方想,所以对于东西方这个分类学思考方法对于“怎么想”这个问题是没有多大用的。

那么在建造上也是一个道理,之前的回答想要阐述的也是这个道理,不存在传统造和当代造这个问题,只有怎么造的问题,传统和现代这个分类对于怎么造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多大贡献。在面对相同问题的时候,当代人并没有比以前的人在智慧上改变多少,二者既不矛盾也不存在突破问题,只是不同时段的社会等等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不同智慧,以及对于不同目的侧重不同而考虑的不同选择。即使在当代,如果环境目的等等都相同也可能做出相同选择,那当然问题目的等等不同也就有不同的选择,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或者因果关系。

BrandonClifford的研究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对于面对跟远古时期相同问题的时候,如果条件都相同,我们还能够有更好的选择么?比如对于几乎上百吨重的单块石材,如何仅用最少的人力在不借助其他的任何机械完成“自身”移动甚至于“自动”搭建(如McKnellyMegalith,WalkingAssembly等一系列项目)?又如在没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否则建筑amp直造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