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阳县坚持“问海借力”和“城乡均衡”两手抓,依托山海协作平台,持续加强与余姚市、安吉县、南浔区等地的实质性合作,通过建立共进型教育联盟、重塑共建型教育机制、创设共享型教育平台,打造新时代“山海+城乡”教共体,高质量推进“教育共富”。年,松阳县入选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县。
一、建立“共进型”教育联盟,打通“山海共富”新航道
一是教育结对,教育主体联盟化。创新结对帮扶机制,以宁波效实中学等19个学校为核心,以松阳县民族中学等19个学校为成员建立教共体联盟,由核心成员学校在业务上给予引领、指导和帮扶,推动协作学校愿景、机制、研训、教学等多方面协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年以来,该县与余姚、安吉等地签订《教育对口支援协议书》,实现全县中小学与省内优质学校结对,形成协作型教共体。
二是硬件升级,办学条件信息化。积极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优化和升级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导教师融合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化设备的有效、高效利用。截至目前,全县学校无线覆盖率达%,精品录播教室覆盖率%,交互式多媒体覆盖率%,实现城乡教育“零距离”。
三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精品化。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同课异构”“名师公开课”等资源共享,实现城乡学生同上名师课、教师同步教学研究,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研共享,形成共生共长的课程教学样态。年,教共体结对学校累计学习线上线下示范课节,开展集体教研活动98次。
二、重塑“共建型”教育机制,推动“城乡共富”新发展
一是全学段教育共建。出台《松阳县教共体管理考核办法》,优化县域教共体办学政策支持,打破城乡教共体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局面,探索推进全域教共体办学,发挥优质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已建立高中教共体1个、幼儿教育教共体3个,义务段县域结对15对,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山区学校结对%。
二是全方位内涵提升。建立文化共生机制,所有结对学校之间明确共生内容,制定共生目标,明析共生路径,促进教共体管理共进、品牌共享、价值共融、文化共生、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年,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与结对学校三都小学共研的《传承古村遗韵:“双减”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后延伸》《虚拟家庭培育计划实现家校社闭环联动》入围浙江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三是全过程质量管理。改革教共体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仅对单校开展教学质量考评的惯例,对教共体各成员学校在资源共建、师资共享、学生共育、质量共赢等4方面实行捆绑式评价,促进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三、创设“共享型”教育平台,凝聚“师资共富”新力量
一是筑巢引凤,常态化促进人才交流。持续推进两地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采取学校联盟、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教学一线和管理。截至目前,该县已邀请1名余姚名校长担任水南小学执行校长,引进6名发达地区名优教师,连续选派8名教师(包括校长)到余姚市学校挂职锻炼。
二是抱团成长,规范化开展师资交流。将教共体各类资源全面共享,让结对两校教育“融在一起”。常态开展交流轮岗、师徒结对、校际教研等,在职务(职称)评聘、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方面对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予以倾斜,促进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目前,该县实现师徒结对人,结对优质学校跟岗锻炼教师13人。今年,余姚、安吉已派出27名骨干教师到松阳受援学校传经送宝。
三是名师引领,长效化提升教坛质量。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借助特级教师、名师等资源优势,通过学名师、追大咖、找标杆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展课堂示范、专题讲座、教育科研等全方位指导,提升教育人才“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已成立挂牌5个名班主任工作室、13个名师工作室,开展“订单式”名师送教。年,全县新增省教坛新秀2名,市学科带头人17名。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