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是丽水市最早的建制县,享有“处州粮仓”之称,自古就有“桃花源”的美誉。松阳留存着丰厚且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的建县史,孕育了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诞生了唐朝五代帝师叶法善、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张玉娘等众多英才,还保留了百余个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75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
首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年公布了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近几年,松阳县以“文化引领,品质发展”为目标,统筹全县资源和力量,大力推进古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全国“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入选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培育名单。松阳县致力于非遗活态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在乡村振兴非遗助力的道路上进行探索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一个”理念
我们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通过复活乡村整村风貌、复活乡村民居生命力、复活乡村经济活力、复活乡村优秀文化、复活乡村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传统村落慢慢“活”起来。坚持“保护优先、特色发展、文旅融合、提升福祉”,推动松阳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升华和转化,推进非遗整体高效保护,使非遗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以活态传承。
二、突出“两大”品牌
一是打造“永不闭馆”的乡村博物馆。以非遗元素为内核,按照点位激活原则,提炼村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独具松阳特色的“生活形态博物馆”,将松阳文化、风物、原住民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符合现代需求的多功能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传统生产技艺的展示空间,也是特色民俗文化的展演空间,还是社交娱乐活动的文化空间,更是传统工艺售卖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县已建成契约博物馆、王景纪念馆、松香博物馆、豆腐工坊、白老酒工坊、油茶工坊、张玉娘诗文馆等乡村博物馆,造纸工坊、星空博物馆等一批项目已建设中。
二是打造“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建立了“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展演机制,让非遗回归社区和农村,回归群众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在活动过程中强调文化在地性、村民自发性、活动共享性,坚决杜绝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活动,让活动更有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让乡风文明得到传承、乡村记忆得到延续、乡村生活得到改善。
三、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构建“双向推动”保护体系。出台《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业态的扶持政策》《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松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政策,通过“传统文化+”的模式,培育了一批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建设了“老街乡愁”非遗保护核心区,同时鼓励民间自发参与文化传承,我县余场民俗活动中自发组织的占比近五分之四。
二是构建“三位一体”传承框架。以非遗资源、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三要素为核心。深度开展资源调查,特邀台湾《汉声杂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重新梳理松阳地域的鲜活民俗遗产和魅力乡土生活,现已出版《松阳传家*松阳乡土文化考察》一书。完善保护名录,目前县级以上非遗项目9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22项。通过整编非遗口诉文史,拍摄非遗项目记录片等举措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并建立资料数据库、编制乡土教材,在中小学校开展国学教育。保护好民间艺人,目前县级以上传承人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18人,市级40人。还有民间手工艺大师人,建立了“松阳特色匠人库”,通过支持传承人带徒授课、开办工作室等方式,全面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
三是构建“四级互动”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古民居、祠堂、文化礼堂等文化建筑,建设兼具展陈、体验功能于一体的县、乡、村、点位四级活态展示网络。县非遗馆:每年开展“看大戏过大年”活动,“每周剧场”、手工艺体验、非遗展览、非遗学堂等轮番上演,是我县的文化客厅和宣传阵地,也是县百花艺术团等民间团队的免费排练场所。传承基地:县级以上2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4个,包括了学校、行政村、社团、企业等多种场所,集教学、展示、宣传为一体,充分发挥了“非遗从娃娃抓起”的功能。村级传习所:以村大会堂、村文化礼堂等阵地为载体,搭建展示和传习的平台,实现了让非遗保护从乡村中来回乡村中去。非遗民宿体验点:创新推动非遗体验进民宿,建设宣传、体验、传承的基站。设立了云上平田印染、鸣珂里豺虎画、云端秘境木雕3个体验点,鸣珂里体验点不仅从事非遗传承体验,而且设计包装本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起到了汇聚引领的作用。
四、推进“四化”发展
一是非遗传承融合化。立足非遗,通过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凸显区域文化特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通过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方式,让非遗进文化礼堂、进传统村落,让非遗在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全年送戏下乡场、进校园8场,参加对外交流展演10场,把活态保护融入生产生活,最大化地留住历史记忆,把优秀传统文化还原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推动“物的新农村”到“人的新农村”。
二是非遗活动品质化。以借智借力的方式全方位提高文化活动品质,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合作创编松阳高腔红色革命题材剧《箬寮风雷》,成功入选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在央视十一套九州大戏台首播,参加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创编《元宵闹婚》《古井捞钗》《琴诗祭忠烈》等高腔折子戏,参加浙江省传统戏曲演出季松阳高腔专场,其中《古井捞钗》还参加年全国高腔邀请展,让我县文化活动实现质的飞跃。
三是非遗项目产业化。坚持走生产性保护的路子,采取“非遗+旅游+技艺传承+产业转化”等方式,引导非遗项目、传统“百工”向“老街乡愁”片区集聚,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展活态传承和特色经营,开发文创产品。已鼓励开发杆秤、铁器、篾器、红糖、手工布鞋、麦秆扇等20余个传统手工艺产品,成功包装了“诚天和”茶叶熏腿、“仙人源”松阳端午茶、“叶掌柜”白老酒、“鸣珂里”小仓白、“豆腐工坊”泡豆腐等非遗品牌,让非遗实现产业化融合发展。
四是非遗交流国际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又鲜活的文化传统,具有无穷的魅力。颇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先后参加了国际乡村论坛、中国·松阳当代国际艺术展、国际文化建筑论坛等系列高端赛事和文化活动。生长于山野之中的松阳高腔也曾走出国门,出访东南亚三国,今年由上海音乐学院“传统音乐与现代人工智能”的公益活动,该活动在上海卫视、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播出。
松阳的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承,而是文化自信的重建和文化价值的重塑。保护的重点不在于修复几个传统村落,而在于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回归到当下的生活,是一种系统化的可持续性的策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构筑文化传承与认同的有机体,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重塑新的乡村文明。
文:松阳县文化馆叶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