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将孩子的学习,从课堂搬到大自然
不再是理论式的教学
而是通过小旅行的方式
让孩子更多亲身感受
开拓孩子的眼界,接触新知识
让旅途不止于游玩
在自然与历史中探寻知识的奥义
研学旅行在我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脉相承,强调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与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松阳自东汉建安四年建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如果追溯到地质史前,你可以在枫坪乡的高亭找到19亿-18亿年前的花岗岩和沉积岩。
这里是一个天然的课堂,不仅有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的交相呼应,还有探索与求知的相辅相成。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这些组成了松阳的不同侧面等待孩子们来探知、行游、乐学。
以兴趣为指引,带领孩子走出教室,走入自然,走进历史,在松阳这个生动的课堂中去探寻、去学习人类智慧的结晶,去赞叹、去敬畏自然的伟大奇迹。
在松阳这个“最后的江南秘境”,一个仍保留着原生态生活、野性十足的地方,以研学乐游深入自然大地,走进历史古迹,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自我探寻的机会,在研学体验中让求知回归最初的模样,以孩子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
自然探秘
你知道中华秋沙鸭会在哪里过冬?大鲵居住在哪里?沿着松阴溪寻觅,走入八都村探访,在绿道、田野中做个深呼吸,细嗅风和泥土的味道,这里不仅是人类的家园,更是珍稀动物的家园。
▲松阴溪
▲八都村大鲵基地
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在松阳,人们的吃穿住行更是取于自然。由黄泥土建造的“黄墙灰瓦”老房子,带着泥土的气息,掩映在山水之间,石仓围屋的石墙历经百年仍威严矗立。
▲平田村
▲上田村
▲石仓古民居
泥墙、木材、卵石、青砖、青石,这些来自自然的原料构建是被人们从哪里以什么方式采用?为何当地人百年来要选取这些材料建造这样的居所?这些建筑反映了怎样的原理?这要由孩子走入自然,走进民居来探个究竟。孩子们还可以拿起工具加入到“拯救老屋”行动中来。
▲石仓契约博物馆
▲老屋修复
喝一碗松阳端午茶,跟着采药师傅上山采药去。松阳的食材、药材都是源于山野之间。识别药材,熟知药性,为人所用是山间生存的必备技能。备上背篓,徒步上山,跟老师傅们学学百草入茶的山智慧吧!
田中耕作,池塘摸鱼,种茶采茶,种豆磨豆做豆腐……自然田园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来到后畲村的田野里,带上农具,下地耕作,孩子们一定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现代化生态农业会让孩子们体悟更具可持续性的田园生活方式。
人文寻根
在松阳,没有过多消费主义浪潮席卷,孩子们尽可以在这里学到曾经家里都有什么,质朴的生活是什么样,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
▲做风炉的老师傅
跟着做风炉老师傅学学老一辈松阳人做饭神器“风炉”是怎么从泥土中“长”出来的;与畲族编彩带的老奶奶一起织彩带,提棕、引纬、打纬,看看心灵手巧的畲族人是如何通过彩带图案传递密语;到明清老街上的棕板床店给黄师傅当个小帮工,看看做一张松阳家家户户常用的棕板床究竟有多少道工艺。
▲编彩带的奶奶
▲做棕编的黄师傅
不论是松阳高腔、黄家大院木雕、豺虎画……在松阳孩子们能近距离接触到众多非遗匠人们,了解他们精妙的技法,孩子们将是这些凝聚千百年智慧技艺的传承者,摸索到的是非遗文化古老生命下依旧灵动的脉搏,并为传统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松阳高腔
▲黄家大院木雕
▲豺虎画大师郑王义授课中
来到松阳,慢下来,静下来,回归生命,回归人本身,思考生命的意义。让孩子们把人当作主体而非客体来对待,回归人本身。带孩子们接触自然,以自然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探索客观科学规律,寻找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回归学习本身的意义与求知的快乐。
来丽水,走进松阳,来一场自然与历史,哲学与思辨,传承与创新的游学之旅吧!
原标题:《研学丽水:秋日松阳,身在野,乐行游,探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