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余寿权
戊戌仲秋,适逢大长假,城里喧嚣的很。那日早起,忽然起意,要外出走走。背上双肩包,带上水壶,骑着小黄车出了小区,还不知自己要去向何处。只想去一个清静的、纯自然的山村过一夜,借点清风收点土味,消除心中琐事阴影。
选择松阳纯粹是因为它的古朴、原始。我是坐绿皮火车到丽水,换乘大巴去的,求的就是一个旧,慢。可以看清车外的田野绿树,黄的泥墙,青的屋瓦,时光停留久一点。
到站前,我用手机预订当晚的宿营地。
住大石村,纯属网购误导,说是山景房。游古市,是听信大巴上一年轻人的善意指点。去大石村,坐县城公交车到古市,转乡村公交车可直达。县城公交车中途,上来一个女人,坐我旁边位置,二十六七岁模样,身高不足1.5米,脖子、下颌有点变形,戴副近视镜,衣着与车内其他讲本地话的人,相似无异,只是整洁许多。我便打听,古市镇有啥景点。她说,古市古街,三角石玄(音坛),游客都去那。临下车,问怎么走。她说,我带你去,我有车。我十分感激,也庆幸甫至生地,便遇引路人。跟着到了车站旁边的停车处,她从里面推出一辆电瓶车,让我坐在后座。望着这个瘦小的女人,我虽满腹狐疑,但绝无惧色。
便问:远吗,多少钱?
不远,不用钱,我娘家就在那儿,我顺路带你。她随口说道,并坐正身子发动了车。
如此,我就不好意思不坐了。一路上,顶风聊了几句。得知,她是持证的残疾人,在峰坪乡政府残联办工作,嫁在那里了。峰坪乡离县城几十公里,风景很美,游客也很多。
说话间,古街到了。她把我放在一个石头牌坊下,用手指指里面,从这里进去便是。我真诚地向她道谢。望着她瘦小的身影消失在另一条老街,我想,古市古街遗留的定会是古朴的民风。
站在牌坊下,我仰头细看。这是一座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六年,为“旌表庠生洪溥侧室孟氏节孝坊”。据说,洪氏是古市大姓望族,牌坊左侧有一高高的大门坊,及后面的院子就是洪家祠堂。那门坊,砖雕精美,器宇轩昂,虽年代久远已失去原本模样,但气势依旧,非同一般。
从牌坊下的巷弄口进去,这条名叫城头街的古街,宽不足4米,到那家挂着“三角石玄(坛)”匾额的酒楼为止,长约半里。古街两边的房屋,颇有特色,墙壁褪去白灰后露出的全是黄泥,屋顶盖着青瓦,高高的粉白了的马头墙,大多两层,门面、楼窗都是木板精制,虽经岁月风化消磨,那雕刻的花饰图案,依然清晰可辨,留着细致美观的痕迹。问过街上悠闲的老人,这是古市镇保留最完整的一条古街,房子大概是明清时期的,他家在此也住了有两三百年。
据资料记载,古市镇位于松阳县西北部,松古平原腹地,建镇始于东汉建安四年(),是丽水最古老的集镇之一。在松阳只有两座古镇,古市是其一,其二是西屏。值得倍加珍惜的是古市镇建镇先于松阳县建县。据百度:“松阳的建县历史长达多年,而古市的历史则更久远一些,有余年,古市为浙西南地区最早形成的集镇。”再深入一点发现,作为温州人,对自己误打误撞,被人捎带到古市,更是觉得是一种缘分。原来,建安四年,分章安县南乡设立松阳县,管辖着如今的丽水市大部、金华和温州部分地区,县治就设在古市。那时,我们温州的部分父母官,时常要乘着蚱蜢舟,上溯瓯江,到古市镇来向他的上司述职或请安。
现如今的古市仍保留着成片的古街,城头街、前街、后街、下街组成了上千米长的古街。那日,循着老人的指点,我用了近半小时,逛完周围所有的古街及巷弄,发现数量众多的古建筑散落在古镇的各个角落。许多老旧的房子,仍然有人很清爽地住着,或坐着喝茶聊天,或聚在一起打着麻将。这古街狭隘、曲折,游人并不多,路面却出奇得干净,也没有沿街摆摊,仿佛就像一位银髯鹤发而衣着素雅,舒袖宽带的老者,步履蹒跚,在云端上走着。
这古街最喧闹的地方,是“三角石玄(坛)”周边,开着几家小吃店。至此,我才记起中饭还没有吃呢。便在酒楼对面的小店,向女店主要了一碗馄饨。吃完,回味,这馄饨外形、肉馅儿与温州大馄饨有点相似,只是汤汁有点咸有点辣,也少不了虾米紫菜,价格却便宜了很多。这店里还兼卖包子、油条之类早餐。进来的人都讲一句我听不懂的本地话,把零钱往桌上一扔,拿起东西就走。也有用手机扫码付款的,但无语音提示。那店主慢吞吞的样子,头也不抬,顾自个儿做活,照顾坐下来的客人,显然司空见惯,好像店门底也不是她家的一样。
而特别奇怪的是,古市没有城,却有一个城门。在熙熙攘攘的马路边,在近年来新建造的高层楼房的映衬下,拥有雕檐飞拱,双层木构的旧城门,显得格外老气横秋。在一旁的标识上得知,它是松阳县文物保护单位,泥墙的底端是卵石垒砌的基础,墙面斑驳,二楼回形雕花格窗保存完好。这和古街上留存的精美石雕、木雕一样,概括了古镇人悠然豁然、质朴细致的生活内涵,仿佛时空依然流连在青山绿水之间。
外面的繁华与它与他们又有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