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追忆黄永松先生行行没余齿,且当放怀去
TUhjnbcbe - 2025/2/15 18:53:00
年3月4日,黄永松先生在宝岛台湾驾鹤西游,享年81岁。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在传统文化界和非遗爱好者的心里,他是一个声名遐迩的文化名人,有着“中国民艺之父”“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等一众名号。如果这一切还不够具象,说起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物品之一的中国结,可以说家喻户晓,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中国结的命名者。作为《汉声》杂志的创办者之一,黄永松先生与《汉声》团队五十年如一日深耕于传统文化,抢救和整理了无数濒临失传或者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泪目和感怀。黄永松年10月17日-年3月4日一说起我与黄永松先生的认识与结缘,源于《松阳传家》一书。记得是年初夏的一天,我接到了一通陌生的电话,一位老者在电话里自我介绍,他叫黄永松,是《汉声》杂志的工作人员,他说手头正在编写一本名叫《松阳传家》的书,想约个时间与我见面,与我聊聊松阳传统村落。《松阳传家》彼时,我尚在浙西南小城松阳县上班,那里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文化发育之完全、且村落中的非遗之丰富程度,都为中国县域之罕见。自年开始,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寻访松阳古村,写下了百余万字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学作品,先后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旅游》等数十家刊物上发表了关于松阳古村的文章,以文字的方式努力向外界推荐自己的家乡。我想,这是黄先生采访我的主要目的。对于黄先生,对于《汉声》杂志,我早有耳闻,并且拜读过一些他们的作品。接到黄先生的邀请,我没有半点迟疑,欣然应允。在约定的地点,约定的时间,我去往松阳老街一处僻静的茶楼,钻进小弄堂,穿过古旧的天井,踩着“嘎吱”作响的木楼梯,上到了古宅二楼的茶室。说是僻静,其实身在闹市,一推开窗,楼下便是一条灯火通明的古街。推门进去,想不到黄老先生和他的团队已经早早在此等候。几个人围着桌子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他们面前堆满了书籍、资料,其中就有我写松阳的两本书。一见我进来,他们立即起身,热情地向我打起了招呼。年黄永松和汉声杂志我环视了一周,正中站着的是一个身材消瘦的老者,天庭饱满,鼻子高挺,花白的长发齐齐向后梳,如同头顶浮着一朵祥云。老者穿着一件淡灰色的亚麻料的汉服,手摇着松阳本地的麦秆扇,手腕上戴着一串黝黑的珠子,一副道骨仙风的模样。老者眼里藏着一股闪烁的光芒,他盯着我,上下打量,突然爆发出爽朗地笑:“鲁老师啊,读您的文章,以为是和我一样的小老头,想不到您还是一个小年轻啊!”其实,我已经不年轻了,早过不惑,倒是黄先生看起来满面红光,精神饱满,根本看不出是年逾古稀之人。黄老先生的亲切,谦逊,以及对人的尊重,深深地感染了我,虽是初见,如同深交已久故友。寒暄之后,我们直接切入正题。黄先生和团队初至松阳,需要寻找一众松阳本土的专家和学者深入地了解松阳文化。我向黄先生详细地介绍了松阳的地理历史和人文。当然,重点还是落在传统村落上,“江南客乡”石仓、“金色的小布达拉宫”杨家堂、“星象村”山下阳、“船形村”界首、“崖居山庄”陈家铺……我把这些年来对松阳古村的走访和认知,一一跟他们进行了讲述。黄先生和他团队一边聆听、一边记录、一边不停地跟我交流着,那个晚上我们聊了很迟,作为同道中人,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延展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听着黄先生侃侃而谈,深为先生广博的知识、睿智的认知和先见之明所折服。聚会即将结束时,我向黄老发出提问:“您行走民间五十年,遇到不少的波折和无奈,看着一些珍贵的手工艺在眼前消失,您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没有想过放弃?”黄先生喝了一口茶,随手从桌上抽出一张纸,用繁体字写下了一行王维的诗:行行没余齿,且当放怀去。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当心真正地放怀于这个世界,生命就有了真正的洗涤。放怀,常因失传而起,惋惜之情可以是一种生命的境界。中国人讲得与失、缺与全,要求均衡和合。没有惋惜,哪有真正的求全?有求全就能容物,生命能大、能淡定、能安然。在汉声行脚民间,才是人生乐事。”随后,又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分明让人听到了浓郁的童趣。很快,黄先生和他的团队梳理出了《松阳传家》的编写大纲,黄先生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诚恳地邀请我做一个口述历史——系统讲述松阳传统村落文化。我如约接受一次长达数小时的采访,黄先生亲自担任访问员,我从村落的布局、水口、风水、宗族、祭祀等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松阳传统村落的特点,分析了为什么松阳能保存这么多的传统村落,用大历史眼光理清松阳在古典与现代社会中的命运,点出为什么“传统中国在松阳”的理由。经过编辑人员的悉心整理,这就是《松阳传家》中的《鲁晓敏访谈——历史大视野中的松阳》《松阳村落:最后的江南秘境》两篇长文,有着近4万字之多。年10月,这部有70多万字、多张图片的大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先生以及《汉声》杂志的同仁们,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视角,以松阳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分为“开天辟地”“图像篇”“历史篇”“岁时风俗”“聚落建筑”“手工技艺”“论述访谈”等篇章,对松阳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风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记录,道出松阳传家年所形成的文化性格,不乏有文化的关怀与反思,堪称一本新颖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报告。翻阅着厚厚的《松阳传家》,诚如黄先生所言,文化保护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真正的放怀。二在松阳著书期间,黄先生带领他的团队无数次进行田野调查,走访了大量的古村、古建、手工艺人作坊和遗址,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黄先生出身农门,自然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忆黄永松先生行行没余齿,且当放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