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千余年来宋韵绵延,百年之前红船起航……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浙江可谓熠熠生辉,已被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而在浙江,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让广大乡村焕发出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共享共融的新活力。
缘起可以追溯到21年前。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八八战略”,其中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也是在这一年,“千万工程”在浙江启动。20多年来,浙江以此为指引,在切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去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不止口袋鼓,更有“脑袋”富,万千乡村各美其美,老百姓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亲近大自然、有文化品位的宜居环境和绿色生活方式,让乡村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地方,集聚起优秀人才、资源和新理念,带动乡村文旅、文创等多种新型业态竞相发展。
最是文化能致远。文化的力量何以致远?在浙江广袤的乡村里,文化又是如何点亮新业态,让好风景长出好“钱景”,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近日,记者走进之江大地,在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尝试解析“以文化物”激活多种业态的乡村致富经。
以文“点睛”,打造美美与共的乡土画卷
恬淡安稳的田园诗,热气腾腾的民俗画,人文精神的栖息地,青年创客的筑梦场……行走在浙江乡村,仿佛置身万花筒,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每个村庄又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共同绘就和美画卷。
点亮乡村之美的正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年的“千万工程”启动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由此,乡土文化焕发新生,为美丽乡村赋予鲜明个性。
“乡村旅游不能没有文化支撑!”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党总支书记刘长林感慨万分。曾几何时,妙山村从默默无名的小山村,到依托西塞山旅游景区,吃上了“旅游饭”,吸引长颈鹿庄园、水上乐园等一众项目落地,但随着周边乡村旅游的井喷式发展,同质化竞争也加速席卷而来。刘长林敏锐地察觉到,游客已不满足于简单观光,更渴望享受更高层次、更为多元的文化旅游产品。如何独辟蹊径?刘长林将目标盯向漫山茶园。浙江素不缺茶,妙西有“茶圣”陆羽的衣冠冢,其所著《茶经》正是在此写就。何不依托文化典故,讲好“陆羽故事”?
有了精准定位,经过微改造、精提升,青山环绕间,一条长约十里的陆羽茶经主题绿道应运而生,并利用茶经驿站,将现有的自然溪沟、葱翠竹林,以及田园、茶园和村落有机串联。此后,所有的情景打造皆围绕陆羽和《茶经》,将昔日文人以茶相交的故事娓娓道来。
今天的妙山村,不止有风景,更踩准了当下人们对诗意生活的渴望。去年,该村累计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则从年的13万元增长至万元。
与传统景区的名山大川不同,清新自然的乡村风貌独具魅力。浙江乡村旅游风潮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与传统旅游的不同赛道,特点就是更加原汁原味,更加贴近自然。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一个视频,就足以动人心弦,让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松阳县松庄村是一座有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如今,很多人愿意驱车数小时,只为在夯土房黄泥墙、百年石砖拱桥与布满绿苔的青石巷弄间,来一场心灵的返乡之旅。
谁能想象,过去的松庄村,老屋几近坍圮,雨天漏雨、冬天漏风。转机出现在年,松庄村被列入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两年后又获得了“拯救老屋行动”的项目扶持,让村里的老屋重焕生机。来自上海的孙迎盈被松庄的古朴风情所吸引,在这里办起一家名为“桃野”的民宿。
在孙迎盈看来,有了“好风景”,还要讲出“好故事”,而讲“好故事”需要“好产品”。从外观上看,隐匿在村落里的民宿与夯土房融为一体,推开门却另有天地,有的是咖啡厅,有的是读书吧,还有的是美术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老房子仍保留着,村民仍在此生活,夕阳落山时,袅袅炊烟便是最美风景。
相比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口头文学、礼仪节庆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多表现为随物赋形。
“吉时到——祭春!”立春日,衢州市柯城区妙源村梧桐祖殿外人群熙攘,人们用一场“九华立春祭”开启春天。
年2月4日,在民俗学者汪筱联等人的奔走倡议下,梧桐祖殿恢复了沉寂40多年的立春祭,并且延续至今。“九华立春祭”的重现,也为当地文旅打开新局面:立足于此,柯城培育二十四节气民宿、文化、运动、休闲等产业,打造立春研学基地、开发立春文创产品等,带动村集体和老百姓共同增收。年,妙源村村集体收入达万元。
同样做足“春”文章的还有丽水市庆元县的月山村。每到春节,月山村“村晚”都会如期而至。43年荏苒,“村晚”俨然变成了“月山印迹”,只要一召唤,村民都会云集响应。
如今,丽水市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推行“村晚”全覆盖,全市“村晚”数量已达台,形成了1.1万个农民自创节目,“村晚”红利高达20亿元。作为“大本营”的月山村,则先后开办起30家民宿与农家乐,村民挣上了文旅融合收入。
在浙江,文化犹如一个个活跃的细胞,深入乡村每一寸肌体,既打造出“千村千面”的独特风姿,也重塑了人们对乡村的认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文化自信与认同。
以文兴业,蹚出强村富民之道
行至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村口费孝通先生题写的“中国田鱼村”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层层叠叠的梯田褶皱里,明镜般的小鱼塘点缀其间,塘中有鱼,鱼促稻长,鱼儿以食用稻花、杂草、害虫为生,鱼粪又可肥田。鱼稻嬉闹间,勾勒出一幅延续了多年的生态山居图。
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专门作出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