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b_zx/r4alm4i/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古村秀色。朱旭萍摄石仓契约博物馆。潘家伟摄茶山晨韵。施子飞摄石头,那么多的石头,有序地堆在一起,堆起一个石头列阵,堆起一座没有一块砖瓦的博物馆,让你想到这里的地名:石仓。但你绝对想不到,里面精心保存的,是来自村民家中的一份份发黄的契约。这是深藏于乡间的惊艳与惊叹,就像一座雕塑,固执地守着自己的诺言。繁华古村落浙江省松阳县石仓古村横卧在风的长笛里,水稻和茶田在笛声中起舞。石仓溪映照着葱茏的大山,白色的山茶花顺着溪水飘扬。小路上,担着畚箕的老人还在忙着。空气清净,天蓝得透亮。一座座老宅,如发黄的线装书,堆叠在夕阳中。这里住的,大部分是从外地迁来的客家人,每一次迁徙都是乱世。石仓地处栖霞深山,有可耕的平地,还有流溪,符合所有栖身的条件。逃难者留下来,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他们在山坡上发现了铁砂矿,于是采掘淘洗,置炉冶炼。石仓人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做大,而后修建祠堂,尊祖奉教。他们把供奉祖宗的祠堂叫作香火堂,只要香火在,人气就旺。围着香火堂建起了大屋,近30幢厅井式宅院,显示出村中过往的辉煌。在石仓人开基创业、买田置地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契约,比如阙天开家传下来的份契约文书,涵盖了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各个时期,种类繁多,有土地、店屋、林木、鱼塘、水堆、炼铁砂扎等,涉及金额万文。富了不忘祖训,有事大家做,有难大家帮。凡造桥修路、建祠扩庙及其他事情,石仓人无不仿效先贤,捐资出力,由此构成一个互助互爱的和谐家园。石头博物馆石仓古村的契约,最早时间是明代隆庆六年的,其他多数集中于清代至民国时期,漫长的岁月接续了多年。卖契、当契、租契、借契、抵契,涉及范围之广超乎想象,包括婚丧嫁娶、过继续弦、土地交易、房屋买卖、商业凭据……除此,还有分家书、账簿、票证和法律文书。走进博物馆深长的展室,就像进入一条跳动的血脉。这里离从前很近,离祖母很近。虽然契约都老旧了,却仍带着岁月的体温,让人想到辛勤耕耘,想到经营致富,想到安居乐业。可以说,这里是有人情味、有烟火气的地方,既藏着温情绵绵的细雨,也藏有热望暖暖的火焰。近万份的契约,曾被它们的主人精心地保存在层层布包里、箱子底、老屋深处。说实话,老旧的契约早已失去了它的表面价值,但是,它的内在价值却散发着无尽的力量。我在博物馆见到了一个人,他总是守在这里,凡是有参观者进入,就热情地迎上来,给你讲解,回答你的提问,这个人就是阙龙兴。我慢慢地知道,正是这位村里的小学老师,积极搜集和整理了这些契约。而他的兴趣,竟然是上海交大的曹树基教授引出的。老阙听说曹教授打听“祖先留下的写字的东西”,就知道这些东西一定有着不一般的价值。几天以后,老阙就在他家的一座老屋里,翻找到一些契约文书,他立刻打电话给曹教授。从曹教授喜出望外的语气里,老阙越发感到这些陈旧地契的珍贵,于是用心地搜寻起来,先从自家和亲戚中找到了百余件,又凭借与村人的良好关系,从家族和石仓的六七个村庄做起,渐渐积累到上千份。时间还在继续,契约不断增加。看到有人如宝贝般地珍藏,老阙就拍照复印,原件留给人家。这样,在曹教授的指导下,老阙不仅积累了五六千份契约,而且还知道如何分类、整理、修复。影响大了,也便有了建造一座契约博物馆的动议。各方关照下,一座知名专家设计建造的庞大石头建筑,终于矗立在石仓溪旁,成为中国古典村落里的独特风景。这样,作为农村社会形态的活标本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仓契约受到学界的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