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盛伟通讯员王雯静周晴文/摄
73岁的郑王义画了数不清的老虎,他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每一根毛发都清晰分明,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封印在纸上的真老虎。
郑王义是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人,也是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豺虎画的传承人。松阳豺虎画包含一只神化的豺和一只老虎,一般画在宣纸上或直接画在墙壁上,是松阳特有的非遗,寓意镇宅驱邪。
“我要在虎年更加龙腾虎跃,画更多更好更棒的虎作品。”虎年春节前夕,郑王义接受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时说。
黄栀荠菜甚至锅底灰,作画颜料大多取自天然之物
郑王义家里二楼的书房,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老虎画。
这些天郑王义正在创作《五虎临门》。数米长的宣纸上五只坐卧不一的老虎已初见雏形,这幅画是一位客商早前预定的,为了在虎年接福,郑王义要在春节前完成这幅作品。而这样一幅画,需要画上七八天时间,售价超过万元。
画老虎对于郑王义来说犹如庖丁解牛,画一幅新作品前,他需在心中构思几天,才动笔作画。
先用炭笔打底,描出老虎的大致形状和位置,然后用淡墨一层层将老虎的虎斑、虎毛画出。郑王义说,老虎的毛发要想达到逼真的效果,一定要由淡到浓反复画五六遍,用单笔、排笔、散笔三种不同的毛笔来勾画不同部位的虎毛、虎斑,才能根根分明栩栩如生。淡墨部分完成后,就可以上颜色了。
郑王义所用的颜料,大多取自天然之物。
豺虎画中,虎皮中的黄色是由黄栀的汁调成的,黑色斑纹是由乌贼鱼里面的黑汁调上胶水和矾水做的原料,芥菜的汁调上胶水后就成了草绿色,红色的部分则是朱砂……
矿石、蔬菜,甚至锅底灰都被郑王义当做作画的颜料来源。
郑王义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方法,经过检验,用这种自制的颜料一来是可以增加画的质感,另一方面可以让画保存得更为久远不易褪色。
不仅颜料特别,郑王义还有一样别人没有的秘密武器,那就是他的大拇指指甲。为了上色方便,郑王义特意留了长约10厘米的大拇指指甲,调色时将指甲盖当做调色盘,用毛笔蘸取颜料后,在指甲盖上刮两下,调出合适的浓淡再落笔。有时候指甲盖还能当笔用来勾勒特殊部位的线条,显得与众不同。
豺虎民间故事源于松阳,他是目前豺虎画唯一传承人
郑王义是松阳豺虎画第五代传人,也是目前松阳豺虎画唯一一个传承人。
从太祖师爷起,郑家每房历代都有人绘画和塑菩萨。郑王义从小耳濡目染,出于爱好开始学艺。小时候他跟叔公学画时,叔公便给他讲了豺虎画的由来。
在松阳,有一个关于豺虎的美丽的民间故事。
相传以前松阳的山区山高林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猛兽,那时猎人也多。
有一次,一对好心的老夫妇带回家一只受伤的豺,豺养好伤后便离开了。
这对夫妇有一个女儿生得漂亮,山上成精的猛兽听说后,商议着要来抢走做媳妇。为此,老夫妇整天忧心忡忡。那只被救的豺听说了这件事后,对老人说,这件事交给它了。老虎来娶亲的当晚化身成为一名男子,豺则化身成为老人的女儿。娶亲要背媳妇,于是在老虎背着女儿出门的时候,化身为女儿的豺突然趴到老虎背上狠狠咬住了老虎的头颈,老虎立马现出了原形。
豺虎的故事来源于松阳,因此这豺虎画也只有松阳才有,画中的豺被当做正义的化身,含有镇宅驱邪的寓意。
豺虎画,画的其实就是豺狠狠咬住老虎头颈的这一场景。
刚学画的郑王义还不理解“豺与虎”的关系,将能制伏老虎的豺画得比老虎还大,他想当然地认为“大的才能压住小的”。
当他拿着画好的作品给叔公看时,却被叔公骂了一顿,把画都撕了。叔公告诉他,并不是体型大的就是强大的,有时候小的也能压住大的。
自此之后,郑王义对豺虎画有了新的理解。他笔下的老虎都是强壮威猛、体型硕大,而豺却只有老虎的一半大小,但却长得麒麟一般,用利齿就把老虎给制伏了。
坚守一辈子的他迎来春天:画豺虎的学生遍天下
以前,人们在家中挂豺虎画,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又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豺虎画特殊的作画技艺和其中的文化背景让其成为了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豺虎画镇宅的需求越来越少,这项技艺也渐渐落寞。
尽管如此,郑王义还是保存着豺虎画作的技巧,把它当做传家之宝。然而自己的子女却对此不感兴趣,豺虎画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
近几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郑王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于他的报道也见诸各大媒体,松阳豺虎画渐渐被世人所知。越来越多的学院派画家或文保机构邀请他去授课交流,目前他还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每年都会定期邀请他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上给学生们上课,年他还被邀请参与敦煌壁画修复工作。
“现在跟我学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松阳也有一个徒弟跟我学画豺虎画和泥塑,接下去我计划出一本关于豺虎画的书,即便我不在了,这个文化也能保留下来。”
坚守了一辈子的郑王义,终于迎来了豺虎画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