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冯永明审核黄彦六江谭主杨世丹通讯员吴沁沁吴梓嫣编辑彭慧洁
(视频解说:缙云生态红利释放,借助金融改革,发展旅游生态产业)
——开栏语——
丽水
是华东生态屏障
也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
灵江、闽江、福安江六大水系
最主要发源地
“六江谭”即缘于此
——屹六江源头,“谭”处州之变
看见丽水与浙江
听见处州与中国
窥见区域与世界
今天是本栏目的第五篇
“我家种了5亩猕猴桃和2亩葡萄,今年单是葡萄一项就有5万多元的收入。”5月下旬,在海拔多米高山上,景宁桃源村村民吴建明对记者说,一个月前,幸亏景宁农商银行发放了5万元扶贫贷款,才有今天的规模化种植水果。让吴建明致富的扶贫贷款,来自于景宁推出的“政银保”小额贴息贷款,该项目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搭建金融服务平台。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90%的面积是山区,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地区。
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资源禀赋限制了经营生产。然而,在这块土地上,却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变化,金融机构推出的“生态贷”正改变了农户们,丽水俨然形成了以生态贷为轴的新金融生态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年2月,丽水市累计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8亿元,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幅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
林权抵押贷款拉开金改序幕
丽水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拥有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市,但是大部分农户家中的林地只能通过公益林补助,原来一亩公益林地只能补贴到几十元钱。
亩山林
庆元是丽水的林业大县,由于缺少相关权证和配套制度,这片“绿色资产”长期沉睡着,没有钱开发,也难以规模经营。挖竹笋、中草药、种坚果等,基本上就成了村民利用竹山资源的主要方式,农民想发展产业没有资金,望着满山的公益林无法改变,怎么办呢?
如何利用好大山的资源,改善农民生活,一直是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林农没有抵押物的难题,结合实际,当地林业局与人民银行、县财政局三家单位联合发文,正式出台《庆元县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期间,推出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收益权质押贷款新产品,推动林业融资从实物抵押向权利质押拓展,实现林权抵押贷款林种全覆盖。
鱼川村位于该县龙溪乡西南部,林地面积亩,占全村山林面积的87.3%,是一个典型的东部偏远山区小村。一直以来,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为水稻种植、茶叶或外出务工。
“我们村地处偏远高山,没有大老板来投资,村经济发展苦于没有资金投入,现在好了,山林特别是公益林可以享受国家补助,又可以作抵押贷款用于生产发展和扩大建设。”前不久,龙溪乡鱼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吴远付介绍,他们利用本村集体余亩公益林,向当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荷地支行举水分理处成功贷款20万元。未来,合作社将在村后山坡的空地大力发展毛竹种植,做好小竹笋加工和毛竹出售,达到生态环保和经济收益双赢。
早在年,庆元率先发放了全省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将“林权”作为抵押物。
林权改革受益者郑自友带你来巡山
——谭主语——
从探索林权抵押开始,农房、茶园、河道等有形物都渐渐成了贷款抵押物,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这里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而延伸的信用贷款“两山贷”“生态贷”,
正演绎成生态价值融资的新金融生态体系
这将持续为红绿转换提供动能——
“每天有元工资呢。”77岁的吴成德笑着说,天蒙蒙亮,在庆元县隆宫乡隆宫村集体承包山地的山顶,他停下电动三轮车,拿上锄头,仔细翻锄长满杂草的土地……如今,吴家的5个子女早已成家,不仅各自建了新房,买了新车。而在14年前,吴家七口人还挤住在同一屋檐下,一大家子的年收入还不到元。
一本橄榄绿色的林权证,彻底改变了吴家的生活。5亩竹林作抵押,吴成德从当时的庆元县信用联社贷出了3万元,成为丽水市第一个凭借山林获得贷款的农民。
“过去是想贷款缺少抵押物,现在是随时可以贷款,但已经不急用钱了。”吴成德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给我们展示了改变他们家庭命运的林权证。
10余年间,该县不断创新并探索多形式、多渠道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优化林农融资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三赢”。
一招妙棋,满盘皆活。从丽水获批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以来,从林权抵押贷款开始,该市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农民手上的产权逐一被激。
能让农民受益的东西就可以成为抵押物
除了林权能够抵押贷款,还有农房、茶园、河道等使用权可以作抵押,金融活水全面打开闸门,为农民创业送去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早春四月,茶香四溢。在松阳,今年的茶叶销售格外得火热。早晨,松阳县城的浙南茶叶市场交易现场车水马龙,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一大拨网红正在卖力直播卖茶。金融,让茶叶这个土特产,进一步做成了一个大产业。
为了让茶农节约人力物力,简化了信贷流程,盘活了农户的“潜资产”,松阳出台了《松阳县茶园资产抵押管理办法》。该办法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户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由于“门槛”比较低,全县80%以上的茶农都具备贷款申请资格。
该县樟溪乡高岸村的金显飞是村里有名的种茶大户,经营着15亩优质茶园。由于茶园地处低洼地,在暴雨侵袭中受灾。当地信用社得知情况后为其开辟了贷款绿色通道,通过茶园抵押快速渠道为其授信10万元,仅用半小时就将3万元应急救灾贷款送到了金显飞手中供其置办防洪设备,解了燃眉之急。
通过该项目政策的实施,当地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牌价值大幅提升。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浙南茶叶市场交易总量吨,交易金额13.31亿元,交易量同比下降16.66%,交易金额同比上涨31.65%。
而在侨乡青田,河道成了村民致富的路径。青田西北部的章村乡,有大小河道21条,都属于典型的山区性河道,这里的老百姓大多沿河而居。过去,该乡河面上漂浮着不少生活垃圾,随着当地开展水流确权登记,将农村居民与承包收益捆绑一起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河权到户。于是,年10月下旬,青田县举行“河权贷”发放仪式,章村乡吴村村以河道使用权向青田农商银行申请抵押贷款,顺利拿到贷款20万元,用于村内河道清水鱼养殖及河道生态养护。
青田金融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少君说,年7月出台了《青田县农村河道使用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目前,章村乡8个村21公里河道,总共获得河道使用经营权项目银行贷款授信达万元。
改革的关键,是让农民得实惠。
这场改革彻底唤醒了丽水人的创新智慧,各类农村金融创新开始密集出现:针对农民担保难问题,创新推出了村级互助担保组织贷款模式;针对庆元县食用菌产业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了农副产品仓单质押贷款;结合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景宁推行山塘水库抵押贷款;依托农家乐、民宿产业,创新推出了农房流转使用权抵押贷款……凡农民手上的产权基本实现可抵押。截至年3月末,丽水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89亿元。
“两山”转化丽水带来生态价值转换新模式
年,丽水市被列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后,景宁率先推出了以GEP(生态产品总值)收益权为质押的“生态贷”,和以生态信用为基础的“两山贷”,并成立“两山转化金融服务站”,助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当地通过生态发展增收保驾护航。GEP是指特定地域单元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所有生态产品的价值。
年1月19日,景宁农商行宣布对大均乡“生态贷”授信5亿元,并向两山生态发展公司发放首笔50万元贷款。“有了金融助力,我们的项目马上就能落地了。”拿到贷款的大均乡两山生态发展公司总经理周仁建说,项目建成后,大均乡区域内的生态破坏行为能被实时监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大增强。
这一笔50万元的“生态贷”,是以大均乡GEP增量后的预期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发放的。同时,景宁农商行基于大均乡生态产品增值量、未来收益和农户生态建设融资需求对其授信5亿元。此前,景宁制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年度GEP增量明显的乡镇给予生态增值奖励。
年年初,丽水市发改委与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金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指导意见,首次创新建立以“生态贷”为代表的生态价值融资体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是丽水农民充分享受优质“生态”金融价值的生动写照。与景宁县山水相依的云和县雾溪乡,“两山贷”同样是依托农户的生态信用。
雾溪乡是云和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是县城11万人的大水缸。偏远山区工业基础薄弱,当地农民想发展工产业,没有抵押物,如何融资成难题。
云和农民在制作蓑笠
为了解决雾溪百姓的融资困难,也促进群众不断提升个人生态信用,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该乡政府与丽水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把生态信用作为金融信贷产品的前提和优惠条件,成立的“两山银行”平台。
90后小伙柳欢欢大学毕业后与朋友合伙经营木玩淘宝店铺,他一直梦想能够将木玩店铺做大做强,最终实现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电商模式。但产品研发、生产、网站制作、天猫店铺推广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年初,在创业青年座谈会中,云和当地农商行得知柳欢欢的情况后,立即查询了正负面清单,凭借正面生态积分90分的良好记录,主动送上了“两山贷”贷款50万元,每年节省利息近1万余元。目前,柳欢欢的店铺正朝着规模化、一体化的梦想迈进。
云和发布会现场
目前,雾溪乡共发放“两山贷”笔多万元,为村民让利近百万元。为雾溪提供具体贷款业务的云和农商银行沙溪支行副行长严清慧告诉记者,与普通农村贷款业务相比,“两山贷”贷款额度更高、利率更低、放贷速度更快。
据悉,截至3月末,丽水市发放“生态抵(质)押贷”余额.15亿元,“两山信用贷”余额5.01亿元。“两山贷”、“生态贷”正成为丽水“两山”转化、生态资源“变现”的新通道。
监制:冯永明
审核:黄彦
本期撰文谭主:杨世丹
通讯员:吴沁沁吴梓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