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守望茶心勇于创新的茶乡人
TUhjnbcbe - 2024/10/4 17:14:00

-03-:06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陈爽孙志华孙丽雅

“春色漫怀金谷酒,清风雨液玉川茶”。这几天,随着春茶品种全面上市,松阳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

广袤青翠的山间茶园里,10多万名采茶工穿梭其中;人声鼎沸的浙南茶叶市场,天南海北的茶商们接踵而至;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茶商大会再次成为轰动业内的年度盛会,松阳在茶产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得以印证。

和国内其他主要产茶区一样,近年来,松阳茶产业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茶园抗灾防灾能力弱、产业经营主体薄弱等共性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松阳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做大茶产业价值,调动茶农创新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夯实松阳茶城的城市品牌,唱响“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开放兴茶、旅游兴茶”协奏曲,从“茶产业大县”向“茶产业强县”稳步迈进。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松阳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于种植、加工、市场等全过程。如今,松阳以茶叶种植为依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逐渐成熟。茶农幸福感、获得感以及以“茶”为鲜明特征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为田园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劲的“茶”动能。

守望茶心勇于创新的茶乡人

一组数字最能说明松阳茶产业的雄厚家底:“松阳有12.85万亩茶园,我们以全省4%的茶园面积,产出全省8%的茶叶产值,全县40%人口从事茶产业,50%农民收入来源茶产业,茶产业是松阳县域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真正受益的是茶农,推动松阳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创新力量也是茶农。”松阳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刘林敏说。茶滋养着茶农们浓郁的家乡情怀,在不同阶段,茶农们凭借自己的苦干实干、智慧创新回馈着这片土地,共同为松阳茶产业铺设了一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之路。

谈及松阳茶产业的蜕变之路,“70后”的孟文化颇为感慨,自己的茶味人生与松阳茶叶市场的变迁息息相关。

20多年前,作为新处乡(现新兴镇)唯一的农技员,孟文化参与了新处乡茶叶大田种植推广和茶青市场建设,长期受茶叶“熏陶”,孟文化辞职下海,成为较早开展规模化种植的松阳“新茶农”之一,后又创办雪峰云尖茶业有限公司,职业历程涵盖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农技员出身的孟文化致力于探索茶叶绿色生态种植。米海拔的雪峰云尖生态循环种养基地,种植着亩绿色生态茶叶的同时,养殖了多头生猪。孟文化摸索出“猪——沼——茶——果”循环种养模式,通过猪联网数据监控系统以及微滴灌自主浇灌系统等建设,有效解决了养殖排泄物生物转化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基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授予“碳中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称号。

同为“老茶农”的新兴镇上安村村民阙增明在制茶工艺创新方面别有所长。原来阙增明只加工生产一般的绿茶,后来看到福建、云南等市场红茶卖得行俏,就转而加工红茶,由他创新开发的“金樽红”茶在市场上名噪一时。“每斤元左右的绿茶所用的茶青,如果加工成红茶的话,价格能提高三至五成。”阙增明说,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如今,新兴镇百余家茶农加工起了红茶,实现了有效增收。

与前辈们传统市场拓展方式不同,悠谷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孔晓澄的茶产业理念带着典型的互联网思维,“顺应时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化、口感佳的爆品,从而赢得市场。”融合了桂花和茶叶清香,以现代工艺制作的桂花红茶、桂花绿茶是悠谷春今年的主打单品,在营销策略上,孔晓澄更注重以线上+线下活动吸引粉丝,增强客户黏性。

在松阳,像孔晓澄一样,见识广、理念新的新生代茶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创新实践演化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为松阳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拓宽了新思路。

“茶二代”叶洪清利用“互联网+”培育高效生态基地,保障了茶叶质量,茶叶产量连年高速增长,通常是春茶还没上市,便被客商预订一空;人们口中的“小雪”——“茶人”孟雪芬,在秀美的大木山茶园中经营着一家木山堂茶室,方便游客品尝新茶、学茶道,培训新时期的松阳本土茶师。

一代代茶乡人的智慧探索,赋予了松阳茶业持续蜕变的力量,使松阳茶产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一些困扰松阳茶产业的如品种单一、机器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不高、茶品附加值低等难题也因此逐渐得以破解。

茶+N产业融合渐入佳境

多年来,松阳人牢记“实干兴业,产业富民”的谆谆嘱托,用“一片金叶子,富裕一方土地”的现实故事,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消费升级时代,人们对食品安全空前

1
查看完整版本: 守望茶心勇于创新的茶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