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村造纸人文旅融合而兴,反哺非遗惠民钱 [复制链接]

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

丽水松阳,县城中心所在,还保留着一座老城。青石鹅卵路,牛腿花雕窗,遗存的传统业态也很多,打铁铺、杆秤店、烟酒局、弹棉花店……

城里还有客栈,晚上八九点,还有年轻人轱辘辘地拖着行李箱,穿老街而过投宿,大白天里,这里的人流量更不必说了。

在老城里挑一处地方作为古法造纸的非遗展示场馆,在很多人看来再好不过,周芳娣却嫌太拥挤——“老城里的人来来去去,我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改革开放前,我们家家户户都造纸。”她的父亲周兆荣是周家古法造纸技艺的第8代传人,是当今村里为数不多的掌握造纸技艺和保留全套造纸工具的人。这种古法纸轻薄有韧性,经年不褪色。

多年里,李坑古法造纸,仅留传于李坑村。早年,纸是李坑人养家糊口的营生。后来,村人不造纸了,周芳娣的父亲改行卖过香菇、木材,开过农家乐,是村里的“闯一代”。直到有一天,二女儿把老祖宗留下来的造纸老物件给翻出来,这项非遗技艺还一直“躲”在深山小村落里,日渐式微。

古法造纸,让学旅游出身的周芳娣敏感地搭到了文旅融合的这根脉。她将农家乐与非遗项目相结合,古法造纸的独特文化体验也让李坑村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

年9月16日,丽水(上海)旅游推介周暨“丽水山耕”农产品博览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松阳馆,周芳娣和父亲一同展示了李坑古法造纸技艺,她制作的“三迎红军”绵纸拓片作品大受欢迎。

看着每一张纸从无到有,从粗陋到美而有趣,周芳娣并没有想好去哪儿,只是确定,“李坑古法造纸,不能只活在李坑。”

非遗工坊最后挑中位于松阴溪畔青石码道的统捐局(相当于古代的税务局)。

这里离老城只有几百米,闹中取静,与天后宫、白龙圳为邻。

周芳娣一眼相中,投资百万余元,请来杭州古建筑院的设计团队进行改造。冥冥之中,她将此地与家传的造纸技艺联系起来,“税务局开具税务发票,用纸量肯定很大。”

上世纪,李坑村造出的每一张纸,都通过统捐局所在的青石码道运往温州。

而今,在统捐局的老屋里,纸的原料结香树皮一排排一簇簇挂在屋梁上,几十双手生疏操作着“荡料入帘”“覆帘压纸”,感悟着古法造纸的独特魅力。

前年,这幢老屋还破旧不堪。周芳娣按照松阳“拯救老屋”的修缮理念,尽可能地保留木质门窗、泥墙黑瓦、残壁断垣,既要留住历史气韵,又能体现生机勃勃。比如屋内那口土灶,是“蒸煮”工序里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一点似乎与造纸技艺达成了默契,它的保留,是非遗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要。

年1月13日,非遗工坊举行授牌仪式。

这一年多里,统捐局非遗工坊已经挂上了多块牌子——同济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的实践基地、松阳县特色科普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圆梦书屋。再加上亲子体验、研学活动……老屋里的非遗体验一场接着一场。

周芳娣一头挂着老家的农家乐,一头挂着县城的工坊,来来往往于山村和城市之间。

她总觉得,老屋里焙干湿纸散发出来的草木清香与老家乡村旅游振兴的红火是分不开的——“非遗带给乡村振兴新的契机,也唤醒我作为技艺传承人的自我认同。这也算是一种反哺吧,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带来的这种文化自信。”

周芳娣大口灌着从小喝到大的松阳凉茶端午茶,坐在老屋亮堂的天井边,倒豆子一样讲着她脑子里满得快要装下不的想法——开发更多的造纸体验项目,适合各个年龄段;开发一批半成品,专门针对体验时间有限的客人;伴手礼也有很多文章可做,可以搞一个系列……纸的空间太大了,份量又轻,与人又亲近,未来有无数可能。

从统捐局出来,我点开手机上的地图,输入工坊,松阳一下子冒出20多个红标点——豆腐工坊、红糖工坊、白老酒工坊、油茶工坊……浙南这座不大的城市,前几年以特色民宿吸眼球成为网红,这几年在非遗体验上的开发尝试,又带动了新一轮的乡村振兴。

“温柔地改变村庄”,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这样形容松阳的“弯道超车”,他还起了一个形象名字“点位激活的针炙疗法”,“点位”主要指松阳县乡村振兴计划的试点,它可以是一个村、其中的建筑或者文创产业、非遗工坊。

松阳印象让人惊艳,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的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展示了未来田园乡村的无限可能。山、水、林、田、湖、人和谐共生,乡土非遗文化在这里得到良好的复兴、传承和发展。

部分图片由松阳文旅提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