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802.html白龙堰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的松阳,以农业立县。农田灌溉,自古以来都在溪中筑坝,让坝横卧溪中,借以抬高堰坝上游水位,引溪水自流灌溉。据民国《松阳县志》记载,全境内有大小堰坝多条,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和辛劳。这些水利工程曾经养育过一代又一代松阳人,到今天仍然发挥着灌溉作用,历经千百年风雨依然不废,可以说贡献巨大。
松阴溪及各支流的堰坝名,大多或以地理特征,或以传说故事,或以堰坝渠道所在地取名。白龙堰,就是以神话故事得名的,建于元代,为松阳历史名堰之一。
教师
陈根强
松阳一中高级教师,松阳县文化馆理事会理事,松阳县*协文史专员。
白龙堰的前世今生
传说远在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松阴溪旁的独山脚下有个瓦窑头村,村里有户何姓人家,何家有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美貌贤惠的姑娘。一天清晨,何姑娘到松阴溪挑水,刚刚舀满了水,正想挑起的时候,“砰”地一声,前面那只水桶落进了一个鲜红鲜红的五月桃。何姑娘起初一阵疑惑,接着脸上飞起了红霞,心想这可能是哪位心爱的后生向她求爱,给她送来的礼物呢!她捋起衣袖,捞出鲜红的五月桃,喜滋滋地吃了。
不料,过了三天,何姑娘肚子鼓了起来,未婚先孕。这下可惹怒了老父亲,恼怒她辱没了家风,就把她赶出家门。何姑娘没有办法,饮泪含怨,流落到了独山脚下的一个寮棚。不久,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弟。说也奇怪,一到天亮,这对孪生兄弟便会左一声“妈”,右一声“娘”地叫了,做了母亲的何姑娘开心地应了两声,兄弟俩就“呼”的一声长成了力满全身的后生。白天,兄弟俩离娘远去,夜里才回来与母亲作伴。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母亲就奇怪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在母亲的再三追问下,兄弟俩才说出了实情,原来哥哥是天上白龙所化,弟弟是天上青龙投生,何姑娘吃下的不是五月桃,而是天上掉下来的“龙精”呢。
盛夏时节,松阴溪两岸赤日炎炎,旱情严重,农民们憔悴不堪,纷纷求神祈雨,没日没夜点香跪拜,可是没什么效果。白龙青龙在独山顶上看见此情此景,就刷地一声飞向天空,立时,雷声滚滚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焦裂的土地得以滋润,快要枯死的庄稼逐渐复活。这一年,松阳大地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好一派欢乐情景。
善良的何姑娘看到这个情景,为了让松阴溪两岸在之后的年年岁岁都能风调雨顺,黎民百姓永远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她就嘱咐白龙、青龙两兄弟,化成两条水渠。白龙卧在松阴溪北岸,青龙卧在松阴溪南岸,这就是至今在松阳人的心中有着深厚情结的“白龙渊”和“青龙渊”。(渊,圳释义。为了便于讲解,符合松阳人民称呼习俗,下面称白龙堰的沟渠为“白龙渊”。)这是两条分别灌溉上千亩农田、为松阳黎民百姓带来福祉的古堰!
松阳史籍上均有记载,青龙堰建于北宋初年,初名百仞堰,因筑堰在“百仞云峰”附近而得名,又名何家堰,为纪念何姑娘而得名。青龙堰堰坝在寺岭下村口松阴溪干流河床上,引松阴溪干流水在南岸由西向东,经独山脚过瓦窑头、水南、青龙、程徐、横山等村,汇入*坑源,到踏步下村注入松阴溪干流,全长7公里,灌溉农田多公顷。白龙堰则建于元代,下面专门讲。此后,就有了“松古平原熟,浙南米谷足”,“浙南百姓丰衣足食,上靠松阳下靠平阳”的说法,才有了当今丽水第一大粮仓之美称。之后,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维护两大古堰,屡毁屡建,潺潺清泉从不断流。
元代至正十六年(公元年)秋冬季,松阳县城东人氏周汉杰(——)名周德闾,字汉杰。他自掏腰包来修建引水工程。堰坝位于在松阴溪北岸,自西向东,穿过航船头的阔叶林,流经县城人口密集的南门,出了南门流经东门南到项弄、白沙村,再由白沙村南注入松阴溪,可使沿途上千亩农田受到灌溉,并为沿渠的村民提供生活和消防用水。
堰坝建成,周汉杰将其命名为“白龙堰”,正好与松阳民间传说中的“青龙”“白龙”相呼应。
文字素材来源:*春爱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