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松阳县教育局关于年初中毕业生学业 [复制链接]

1#

各中学:

为了认真做好我县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录取工作,根据《丽水市教育局关于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实施意见》(丽教基〔〕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组织形式

年全市继续实行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初中学业考试”)。初中学业考试性质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时的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反映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是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命题与考试

(一)命题

今年我市初中学业考试的文化考试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组织命题,市教研院具体负责。

命题注重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科目

1.文化考试

初中学业考试的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法治(包括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共五科。

考试日期、考试科目及所用时间等见下表:

初中地方课程及禁*教育等内容列入“社会·法治”考试范围,包括省、市两级地方课程,共占10分左右。各科考试均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2.技能测试

(1)体育考试。按《松阳县年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实施方案》执行。

(2)实验操作测试。由各初中学校自行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成绩按A、P、E三个等级呈现,分别代表优良、合格、待合格。

(3)信息技术测试。由各初中学校自行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成绩按A、P、E三个等级呈现,分别代表优良、合格、待合格。

3.总分

初中学业考试成绩总分设总分1、总分2、总分3:总分1=五科文化考试之和,满分分;总分2=总分1+体育成绩,满分分;总分3=总分2+优惠加分。

(三)阅卷与成绩评定

1.阅卷工作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一组织,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进行。

2.考试成绩以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同时呈现。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等级分为A、B、C、D、E五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及格”,其中“优秀”为15%左右,“良好”为30%左右,“待及格”控制在5%以内。各等级所对应的分数线由县教育局统一划定,等级制成绩由各初中学校记录到电子学籍系统中。学业考试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可参加各初中学校自行组织的补考,补考成绩作为毕业评价依据。高中招生采用分数制成绩。

三、初中学业考试报名

县内初中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学校所在地报考的,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导入学籍信息直接生成报名信息;历届生和回我县户籍所在地报考的初中应届毕业生,须持《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或本人《学生基本信息》表(由学籍系统打印)和户籍证明材料到县教育局招考中心报名。

一个学籍只能报考一次。高中在校生不得报考。

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外省籍务工人员子女具备本县初三学籍且实际就读即可参加我县初中学业考试报考,并参加我县高中录取。

报名审核工作由县教育局招考中心负责。

四、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方案参照年松阳县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由各初中学校自行组织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于5月20日前将公示后的名单上报县教育局。

附件1:《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表格》

五、招生优待

(一)优待类别

1.在初中阶段思想*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并受到省级及以上*委、*府表彰的考生、可根据本人志愿录取。

2.烈士子女,可根据本人志愿录取。

3.符合条件的*人子女和在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子女,参照《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区*治部关于贯彻〈*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的实施意见》(浙*联〔〕2号)执行。

4.少数民族考生,降10分录取。

5.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降5分录取。

6.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凭市委人才办证明),参照《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府印发“关于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两个文件的通知》(丽委发〔〕38号)执行。

7.父母双方均为农村户口且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降5分录取。

同时符合多项招生录取降分优待条件的考生,只享受优待降分项最多的一项。

同时符合多项加分优待条件的考生,只享受优待加分项最高的一项。

(二)办理方式

上述第2、3、4、5、7项的考生和家长通过浙江省*务服务网和浙里办APP申请办理中考优待加分项目。

上述第1项凭考生荣誉证书,第6项凭市人才认定部门证明,到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办理。

符合优待条件的考生须填写《丽水市高中段学校招生优待申请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复印件,所有享受招生优待*策的学生,其名单由招生部门在松阳县教育网上公示。招生部门审核办理时间截止到5月9日,审核完成后,将加分学生名单上报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备案。公示无异议或有异议经查实无问题的考生方可获得招生优待。

附件2:《丽水市高中段学校招生优待申请表》

六、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1.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各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按分配生(含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普通生、民族生、特长生申报招生计划(招生计划申报工作另行文)。

2.推进集团化分类办学。根据《丽水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普通高中集团化分类办学促进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丽教基〔〕4号)及《丽水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年市域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特长生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普通高中集团坚持特色多样、分类办学原则,分别在丽水中学、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丽水第二高级中学、龙泉浙大中学、青田中学、云和中学、缙云中学、缙云仙都中学、遂昌中学、松阳一中这10所学校共招收名市域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特长生,其他学校面向属地同步推进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各校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于3月25日前经当地教育局审核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3.实行特长学生单列招生。特长学生是指在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主要是艺术、体育、创新发明、信息技术、自然科学、文学创作等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特长学生招生计划原则上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5%。普通高中学校招收特长学生,应事先在招生章程中提前明确招收特长学生的类别、数量、标准等,并根据学生的初中学业考试成绩、专业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一定权重进行考核录取,其中初中学业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不低于30%。招生学校要将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录取方案中详细列明,经主管教育局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专业测试应在初中学业考试前完成,入围名单经公示后报主管教育局。录取名单须向社会公布。

4.强化跨区域招生管理。除有少数民族单列招生计划和市域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学校外,公办普通高中不得跨县(市、区)域招生。民办普通高中应主要立足当地招生,如要进行跨县(市、区)域招生的,必须进行招生计划申报,经批准后按计划执行。按计划跨县(市、区)招生时,必须经学校主管教育局和生源所在县(市、区)教育局共同同意,由市教育局审核后方可办理新生学籍迁移,否则不能取得学籍。需跨设区市招生的,按省教育厅相关文件执行。

5.加强分配生招生工作。继续实行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分配生制度,分配生招生指标为招生计划数的60%,并努力提高分配生初中学校覆盖面。招收分配生在招生前由县教育局制定分配方案,并向社会公布。具备报考所在初中学校初二、初三连续两年以上学籍并实际就读的应届毕业学生可享受分配生*策。分配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由县教育局划定。

6.统筹普职同平台招生。中职学校按照“分级管理、属地为主、设区市统筹”的原则,与普通高中同时审核录取。三年制新生由县教育局负责,鼓励优质特色专业按一定比例开展跨区域招生;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专业、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全市招生,列入高中段学校招生提前批录取(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一负责审核录取),考生一旦被录取,不得再被其他学校录取;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专业面向全市招生,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一负责审核录取。

7.规范报考程序管理。考生必须按规定报考,所有考生的报考信息和志愿填报信息(含放弃填报志愿)的纸质文本需经考生和家长进行书面确认,并报招生考试机构备存。

8.强化录取工作要求。高中录取工作仍实行初中学业考试成绩统一公布后,分县(市)录取的办法进行。各高中根据考生志愿进行录取,录取规则和办法按照招生“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县教育局制定。

9.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第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所有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第需达到2A2P及以上。

七、高中新生学籍录入及审核

1.普通高中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不得计划外招生。根据市教育局下达的年高中招生计划设定各校新生学籍数量,未经同意计划外招生不能取得学籍。

2.普通高中招生分预录取和退录补录两个阶段完成。在6月底前县教育局向市教育局上报新生录取库,完成招生预录取工作,7月底前完成退录补录工作,高一新生学籍库随即锁定。

3.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分预录取和退录补录两个阶段完成。在7月底前县教育局向市教育局上报新生录取库,完成招生预录取工作,9月15日前完成退录补录工作,高一新生学籍库随即锁定,9月30日前完成新生学籍迁移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继续实行月报告制度,在7至11月份招生工作期间,每月25日报告一次招生录取情况。

4.规范学籍变更管理。一般普通高中不得向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转学。普通高中学生转学必须经主管教育局同意并报市教育局核准,电子学籍方可进行变更。

5.对违反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未经就读地和生源地教育局双方同意,擅自到外地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得办理学籍变更手续,不得转接学籍。

八、配套制度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应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适者录取”的原则。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