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联合设计回顾丨课题一回归田园松阳二 [复制链接]

1#
前情介绍年2月8日至5月31日,国科大建筑中心级全体研究生,在建筑中心张路峰教授和DNA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徐甜甜带领下参加了“回归田园松阳:国际五校联合设计”活动。此次联合教学活动由清华大学主办,邀请了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共五所高校建筑学专业师生参加。国科大建筑中心的9位同学分为3个小组,分别就松阳县城老街、界首、塘后三个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张路峰教授、徐甜甜建筑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一些列讨论与汇报,最终形成了三组设计方案。成果展示1老街新市组员介绍松阳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浙南建置最早的县,四面环山,松阴溪流经县内。老街(现人民大街)位于松阳县西屏镇,自唐贞元年间始,西屏镇一直作为松阳县县治所在,至今已有年历史。松阳在历史上是依托水运而繁荣起来的县城,其南部的松阴溪是运送货物的通道。而老街作为松阳的货物贸易中心曾经十分繁荣,两侧商店林立,街上车水马龙。但是随着陆路的发展,水运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以及老街的业态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老街开始逐渐走向没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城市改造发展,新的道路规划将这条沿着松阴溪发展起来的历史脉络割裂,老街区被新建的混凝土洋楼包围起来,而老街则成为了县城里的孤岛,只有一些周边村民到这里来买农具和剪头发。而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还原老街历史片段与如何更好的发挥老街的功能,从而增加老街的活力融入现代生活就作为了本次设计的切入点。总平面图北入口节点设计作为老街的主要入口,目前沿街的现代商业界面较连续,但不易感受到老街的存在。在设计中试图打开入口,形成一个可以驻足休憩的小场院,吸引人流走入老街。草药产业节点设计草药组团的设计策略就是选取善应堂大药店周边的公有以及空置房屋植入集加工、售卖、体验一体化的草药产业。设计策略上,利用内部的空地和空置房屋将老街向内部延伸,增加其辐射范围。建筑设计上,采用传统的方式利用院落组织空间,将人们引向老街的“后花园”。将单一产业丰富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体验。茶产业节点设计本方案选取位于南直街53号的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原工商联旧址)对面的公有建筑作为茶产业展示组团基地。这里是老街最为公共性的地段,不仅仅拥有小型的电影展览馆,还有村民集会和看戏的小型剧场、茶馆,也有供人们晒太阳、聊天、晒粮食的公共空地。但是处于本方案基地西侧的博物馆门前空地与处于基地东侧的空地缺少联系。本方案意在用道路和建筑组团流线将东西方向空间联系,这样即可以增加老街的可达性,同时也可以带动基地东边空地及其周边空间的良性发展,使得这块区域充分发挥其公共性强的特点。松阴溪节点设计本方案基地位于南直街的最南端,南临松阴溪与百仞山麓(独山),西临江滨公园,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在航运发达的时代,此处是县城最为繁华与忙碌的地方,也是历史上老街的始端,各地的商人开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来此处卸货,然后运往老街售卖,但是随着陆运的发展,船运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块地方也不再繁忙,随着水坝的建成,将陆地与河流隔开,阻碍了人们与松阴溪的联系。本方案意在通过建筑手法恢复历史轴线,既是老街的延续也是老街的起始。在不破坏水坝作用的前提下,将水坝改为阶梯式,供人们在此处休息、观景、交流。意在让人们驻足于此去欣赏松阳的美。2夏至丨塘后组员介绍塘后村位于松阳县四都乡境内,地处松阳与武义的交界处。村庄海拔米,四面环山常年云雾缭绕。村落内水系依地势由东南北向西面奔流,成“三溪汇流”的独特格局,道路与水系相随,沿着溪流直奔谷底。塘后村历史上与始迁地武义竹客村关系密切,形成了3千米长的百步岭古道,是塘后村与外界最密切的联系。村落内传统建筑为三间两客轩式民居。粉墙黛瓦、马头墙及细部的精美雕刻成为其传统建筑的总体风貌特征。村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村庄形成于南宋年前后,开基祖陈慈一(-年)。第二个阶段是明中期至清中期。明宣德年间时钅訇公由武义竹客村迁来,几经变迁,建造了五幢连片的大屋。后来一场大火将吞噬地一干二净。第三个阶段是清中期至今,陈姓后人在明代废墟之上盖起了大屋和香火堂,“四房头”族人建成的四座大宅。现在的村落基本保持清代至民国初年的风貌。优势:劣势:自然环境良好空心化严重传统历史文化生活状况简朴民俗民风淳朴交通不便策略目标:激活村庄,应对空心化挑战改善物质环境,提高生活条件保持传统文化城乡互动市场研究与分析:拉力因素——附近城市气候研究推力因素——假期与人群分析:季节性策略:夏季介入的三个方面:1.夏居2.夏游3.夏学3诗.驿田园组员介绍界首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境内,松阴溪畔。界首村历史悠久,以烧窑起家,又因官驿发展至大成,是明清时期的该区域重要商业交易所。时至今日,与周边的其他村落类似,界首村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人口流失、新老建筑风貌冲突、产业单一等。我们试图通过重现驿道的繁荣景象,拉动该村的“快旅漫游”经济发展,通过“三条线路”的干预,实现界首村的自我更新。现状分析:现存问题:建筑闲置与损坏、村落风貌冲突、产业单一应对策略:针对于村落进行分析,我们找出了“三步走”的应对策略:第一步,基于现有的旅游线路,完善驿道历史脉络,利用空置的老建筑,植入茶艺、陶艺,置入民宿、创造更多的吸引点和游客停驻时间;第二步,充分开发松阴溪景观资源,发展水岸景观带;第三步,沿S50国道,创造村落的“第一立面”,改善村落对外风貌。我们针对居民和旅游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旅游业,首先维持以驿道为主体的现有骑行状态,增加住宿、餐饮设施和停驻点。借此为村落提供资金来源和就业岗位。全面介入,挖掘陶艺、茶艺等等传统文化技艺,并结合水岸、增加旅游新引力。对于建筑宅院的更新,对于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及宗祠建筑采取不同的策略,并增设村外停车场。界首村中大型居住建筑多空置且保存良好,简易配置基础设施即可继续使用。在设计中,选择驿道上的部分宅院,改造发展成体验与民俗展览相结合的民宿。村落中的古建商铺共有两处,分别处于驿道的中心和北端,现均已荒废。在设计中,采用前店后坊的方式开发利用,用于开展陶艺、茶艺学习体验活动。村落中共有三处宗庙建筑,分别为驿道上的禹王宫、刘氏宗祠、张氏祠堂,和村南的张公祠。除却禹王宫之外,均保存良好。禹王宫仅余门楼。故在设计中,在禹王宫的基址上,重新设计新的公共空间,并以茶社、历史展览为主题;对于居民,村落中现有文教建筑一个,即为界首幼儿园。目前仅有少数儿童在此上学,其他都在县上及其他村镇上学。目前幼儿园占用了禹王宫南侧的院落,及原震东女子学校的正房。在设计中,将幼儿园的面积扩大,占用自禹王宫南直震东女子学校整个院落。村中尚无大型的活动中心。故在现村委会西侧的花园中,安置活动广场,同时作为早市菜市场之用,以解决村中缺乏菜市场之问题。同时在先在的村口西侧开辟一条村民活动地带,设置运动器材和活动场,供村民活动。驿道线路设计:水岸线路设计:“第一立面”线路设计:

编辑:杨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