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央视新闻与浙江日报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8月16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历时28天,在浙江丽水结束。
8月16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采访团成员最后一站来到丽水市松阳县,了解绿色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丽水,拥有占浙江陆域面积六分之一的绿水青山。12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七次到丽水调研时,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只要你们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的重要嘱托。10多年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丽水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路子。
现在的丽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1.7%,居全国第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4年浙江省第一。全市旅游总收入已连续12年保持20%以上增长,农民收入增速连续9年居浙江省第一。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7月20日在云南丽江“长江第一湾”启动。20多天来,采访团沿江采访,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地,8月15日抵达浙江丽水。在多公里的水陆行程中,采访团走过了个采访点,全景式展现了长江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建设之美。记录母亲河奔腾向前、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的活力。
在近一个月时间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沿江各省市主要媒体均在重要版面、时段和新媒体平台专门开辟栏目,每天播发鲜活的现场报道。
在武汉的长江江面上,大家谈见闻、谈感受、谈思考、谈对策,夜话长江。
在上海的长江入海口,知名艺术家与部分记者吟诵长江的经典诗篇,“诗话长江”。
在记者们的镜头和笔端,既宏观反映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华大地如何扎根,又讲述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的个人命运;既展示成就,又对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推进进行积极思考。
8月17日,《浙江日报》刊登《感受长江新气象见证发展新成就》、《松阳四都乡创新保护古村落推动乡村振兴“云上的日子”真美》和《*家大院里看生态》。
感受长江新气象见证发展新成就记者刘乐平
感受长江新气象见证发展新成就
本报丽水8月16日电(记者刘乐平)从云南丽江到浙江丽水,8月16日下午,“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完美收官。近1个月来,来自中央和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媒体的多名记者,翻高山、穿峡谷、渡江河,跨越11省市,实地探访多个采访点,行程多公里。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专门召开两次座谈会,强调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一路采访,我们看到各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探索和成果。从长江上游云南等地日益牢固的生态屏障,到中西部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再到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新面貌——我们看到,长江沿线各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我们看到,各地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我们看到,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经济……
新航程已然开启,长江经济带正化身为祖国大地上崭新的“绿飘带”“*金带”。
松阳县四都乡西坑村风景如画。
松阳四都乡创新保护古村落推动乡村振兴“云上的日子”真美本报记者丁施昊陈佳莹王世琪县委报道组孙丽雅
从丽水松阳县城往东北走,沿着蜿蜒的山道经过成片松林竹海,便到了满目青山绿水的四都乡。这里平均海拔余米,森林覆盖率达84%,坐拥独特的地理环境,一年有多天可见云景。在大山深处,还藏着5个中国传统村落,如珍宝散落其间。
“几年前的四都乡,因发展渠道单一、地理位置不佳而成为‘整乡搬迁、下山脱贫’的对象之一。”松阳县农办主任许*战回忆道。改变,源于松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决心走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松阳整合全县资源致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以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了乡村振兴。
民宿兴起
老房迎新生
“西坑村被誉为‘中国最美山村’,‘过云山居’‘云端觅境’这些民宿可都是‘网红’呢!”一到四都乡著名的西坑村,乡长吴海燕便骄傲地推介起来。从远处眺望,西坑村这个阶梯式的高山古村颇为精致,集聚的老房子呈心形分布,与茂林修竹和谐相融。
“你看,这条溪水就是四都源。”吴海燕告诉记者,十年前,村里养猪的臭水、村民的生活污水肆意排入,使得溪水浑浊不堪,散发阵阵恶臭。乡里下决心开展“五水共治”之后,才有了清澈的潺潺溪水轻快奔流,汇入松阳“母亲河”松荫溪。
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近年来,四都乡聘请专家团队加盟,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在山水间精心打造了“云系列”精品民宿集聚区。村口停满了各地牌照的私家车,乡村旅游正火热。
西坑村村民丁永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许多游客专程跑到山上来拍照,丁永长从中看到了商机,把自家老房子改建成村里第一家民宿——“古道人家”,没想到生意还不错。
紧接着,投资客和创业者慕名而来,吸引他们的是这里保存完好的乡土风貌与历史气息。年,三个苏州人到西坑村考察,一眼就爱上了这里的云,在此落脚并修建了网红民宿“过云山居”,常年入住率在95%以上,常常一房难求,周末的房间通常需要提前4个月预定。合伙人之一的李超俊难得一见,如今,他和合伙人正在各地奔忙,复制推广这一改变乡村的民宿模式。
年底,在杭州做设计工作的沈*明和合伙人在西坑村遇到了丁永长,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伙经营民宿。杭城来的设计师把老丁家的民宿从里到外进行一番大改造,保留老房子原有风貌的同时,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古道人家”变身“云端觅境”,一晚房价提到了0多元。
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山上的老房子迎来新生。
据统计,到今年7月,四都乡共有农家乐、民宿24家,床位张。今年1月至7月已接待游客13万人次,营业收入超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22%。
拓展“民宿+”
产业添动力
四都乡并不满足于发展单一的民宿经济,“民宿+”的概念不断被吴海燕提起,“民宿的发展慢慢走上新台阶,四都要以民宿产业为依托,丰富乡村业态。”
这几天,平田村的生态农业基地“大荒田”里,辣椒、四季豆、空心菜迎来了采摘季。“我们的蔬菜全部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游客非常喜欢。”“云上平田”民宿项目联合创始人叶大宝告诉我们,“大荒田”里的蔬菜目前供不应求,除了供应村里的餐厅,还受到松阳县城酒店、市民的追捧。
每年冬天,吃过平田萝卜的各地游客,都会把村民制作的萝卜干一并带走。叶大宝想着,村里多亩荒地可以开垦出来种植生态农产品,便发起成立“大荒田合作社”的倡议。这样,村民的收入能增加,游客也能吃上放心优质的蔬菜。倡议很快得到实施,村民信任这个回乡创业、充满干劲的80后女孩。
4年多来,“云上平田”已发展到第三期,形成一个集住宿、餐饮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民宿综合体,叶大宝与之一起成长,人们笑称:大宝已不是原来的大宝。的确,大宝现在的目标不仅是经营好民宿,更多的是通过民宿,为平田村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最近,平田村在修建农产品展示厅,叶大宝与县供销社合作,要将全县的农产品在“云上平田”做一个大集合,除了展示产品,还能让游客体验农事活动,并完成“一站式购物”。
在“云上平田”,不经意间还能看到一片片在风中摇曳的蓼蓝。这不是普通的观赏花种,而是制作植物扎染的原料。年,“云上平田”引进了扎染项目“云缬坊”,游客可以体验手工扎染的乐趣,也能购买到由松阳本土绿茶、红茶等作为扎染染料制成的伴手礼。
同样,在西坑村,老照片博物馆、乡村小剧场、乡村集市等一系列公共场所都在建设中,西坑村将不仅仅是“民宿村”,还是乡村文化的展示平台,将更具吸引游客的魅力。帮助村里做规划的谷增辉是“云端觅境”的投资人之一,作为松阳本地人,他说,新的村庄规划,与其说是修复一个古村,不如说是修复一种生活方式,通过重现乡土社会的传统民俗、传统生活,唤起人们的乡愁记忆。
在陈家铺村,南京先锋书店将“平民书局”开到了这里,由知名建筑师张雷设计的两层木结构书局精致优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不定期举办的文学、访学活动,更吸引了国内外文人墨客到访,与松阳乡村进行新的文化、经济交流。
松阳县四都乡西坑村的“过云山居”民宿。拍友姜晓东摄
人才回归
乡村涌活力
随着民宿产业的兴起,四都乡更有活力了。
村里人回来了。年,西坑村统一向村民流转一批老宅。听闻这一消息后,41岁的西坑村村民丁朝来主动找上门,租下村里老宅进行改建,租期为20年。
“村里这两年的变化,是我想也想不到的。”丁朝来10多年前通过下山移民,搬到了县城的小区。后来,看到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便和妻子商量回村经营农家乐,现在生意相当不错。
今年,丁朝来增加了“云里听蛙”农家乐的营业面积,并跟上村里中高端民宿的脚步,提升了就餐环境。
陈家铺村*支部书记鲍朝火已经离不开村子了:村里的项目多,为此他暂停了服装和物流生意,乐此不疲地忙活着大小项目,“如果山村能发展,我也算没白费工夫。”最近开业的“平民书局”更是让陈家铺村火了一把。
之前在外地做厨师的80后村民丁坚根,年回来做民宿“观云阁”;在外地做生意的江永东年回归村庄,成为“大荒田”合作社社长;小时候在西坑村长大、外出求学十余年的丁玲,毕业后回到村里担任民宿管家……一个曾经破败的高山乡,一片沉睡多年的传统村落,就这样有了今非昔比的变化。
“相对于看得见的村庄变化,四都乡更重要的是人的变化。”吴海燕说,现在村民有了建设家园的信心和自豪感,传统村民、回归村民、新型村民之间正在形成和谐的双向流动。
始于民宿,而不止于民宿。绿水青山环抱的四都乡,乡村振兴在路上……
松阳高山上的最美书店——陈家铺村“平民书局”。
*家大院里看生态记者金梁
本报丽水8月16日电(记者金梁)16日,夏日的阳光穿过云层,倾泻在松阳*家大院的庭院里。往日宁静的古村,一下子热闹起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突然到访,让这个有着“木雕艺术殿堂”之称的老房子有了更多生气。
走进*家大院,厅中上百根柱子井然布列,中间是一个20来平方米的天井,四周檐柱及柱础为方形,船篷顶回廊上牛腿、雀替精美华丽。院内放着一张张八仙桌,一盏盏青瓷碗,一壶壶松阳茶。多位记者在这里采访当地干部群众,深挖丽水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头,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支部书记鲍朝火拿着手机翻出照片,向身边的记者介绍今年村里刚开张的“最美书店”——陈家铺村“平民书局”。
“这是一个海拔米的高山书店,村里民俗文化浓郁,古建筑文化丰富,由上百幢*泥房形成垂直延伸的崖居村落景观。书店是由村文化礼堂改造而来,分上下两层,一楼陈列着两万多册乡土文化、松阳民俗等图书,二楼设计成面朝悬崖峭壁、三面全景采光的深读空间。”鲍朝火说,“最美书店”建成之后,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村里一下子变热闹了。这个曾经只有20多人居住的“空心村”,如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考虑回家发展民宿经济。
那一头,温州人温从发遭到了媒体的“围堵”。“作为一个外乡人,为何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到丽水创业?”很多人问道。
“我读的是园艺专业,毕业后注册成立了一家从事苔藓产业化的公司,我觉得丽水有很适合创业的环境。”温从发说,他主要开发苔藓的景观价值,看到网上微景观产品走俏,就把培育出来的苔藓放到各式各样的容器里制成小盆景放在网上卖,一个月销售额就达到20多万元。苔藓生长需要好环境,温从发跑遍了丽水的山山水水,终于在莲都区碧湖镇流转到50亩土地。自此,他带着周边农民一起致富增收。
在*家大院内,一个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故事,从采访对象口中“流淌”到采访本上、录音笔中、摄像机里……
*家大院
*家大院是浙西南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布局合理,建筑构思精巧
木雕工艺精湛,雕刻内容文化内涵丰富
保存现状基本完整
是研究浙西南地区民居建筑格局类型
和建筑雕刻文化的重要实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杨东根(东东)
小编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