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宛如惊鸿一瞥松阳古村落探秘之横樟村的旅游 [复制链接]

1#

横樟村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了前述数量庞大的古建筑和蔚为可观的人文气象,还有众多的自然景点,以及附会在其中的神话传说。

(松龙古道)

先看看古道古桥。

(松龙古道上的青云桥)

横樟至县城,古道里程三十五里,从蟾湖到松阳城郊的独山全长则有四十多里,称“松龙古道”。乡人说,它是包仁的第八代孙包可观在元末的时候出资建造的。以前有这么一个俗规,凡是建路结余下来的钱不能移作他用。他把结余的钱埋在横樟岭半山亭里面的地下。后来过了若干年代,一个吸旱烟的老农把烟斗拿到地下敲敲,怎么这个地方空空作响的?感觉到奇怪,有名堂,便回家拿了锄头来挖。挖下去发现有个大锅子,盖在那里,揭开一看,天哪!都是金银,好多好多。

(半山亭与古樟)

古道出松阳南门经大竹溪、大岭头、横樟、蛤湖、弓桥、苏马坪、大潘坑、安岱后入龙泉境;从横樟往西经山徐、五部等村通向玉岩;往南经外大阴、内大阴、百鸟朝凤通云和。横樟处于交通要冲,故在民国以前,商贾往来密集,经贸繁荣。村中古道两旁至今尚存药铺、商号、旅社、打金店、棉布店等遗迹。

从上寮山下到横樟这一段古道,称横樟岭。岭长三里,路宽两米左右,坡度大的地方用条石,相对平缓的地方就用山石,靠近横樟的一段直至青云桥,都用大块河石砌成两排。这样的通衢大道,可供四人乃至八人来抬轿。半山亭旁,有棵古樟不说千载,至少也有八百年了,现今还有不少人前去焚香祭拜。过去路旁古松成荫,每当夏日,行人至此,随便选个树荫便可坐下歇力。后因采脂等原因,古松渐渐衰亡,如今仅剩二、三十棵。岭上较陡的地方有段“之”字形的岔路,人称“女儿路”。这有啥来历?

(古道上的古松,因有的被砍、被采松脂、被虫蛀、被雷劈,如今少了一些)

原来是横樟的包姓财主嫁女到大岭头,为了让女儿坐轿更稳,便另辟这段路。由此也可见财力雄厚。

横樟岭中段路面较平坦,其间有座单孔石拱桥,名“青云桥”。建于明代,横跨东坑,东西走向。拱券采用横联砌法,桥面用块石铺设。东桥头立有建桥碑一座,年代久远,石质风化,除“青云桥”三字犹可辨认,其余碑文已模糊不清。东桥头上首水边还有一棵乌桕树,恐怕也有两百余年。桥名为何冠以“青云”?莫非暗合“平步青云”,还是“青天”之下有“青云”?不必深究,留个念想也好。

(青云桥与乌桕树)

乡人说,古代官员过了寨门坳,就慨叹留恋此地风景,要下轿赤脚来走,一直走出横樟村,过了村口的观音殿再上轿。或许是为了接地气,或许是出于对包氏的崇敬,总之,他们是想沾点灵气。而寨门坳的“龙脉”很旺,曾经修渠引水,泥土掘走了,第二天又满上来。于是请道士拿了狗血来泼,渠路方修成。

松龙古道出山,在市口村中还立有一座建于明代,为包杰中了进士而树的石牌坊,至今仍完好屹立。这里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十分励志。故事由项序康先生采集、整理于年,现编在《田园松阳文化丛书·松阳故事歌谣谚语卷》,不妨转载于兹,再作欣赏。

(大竹溪里面寺口的进士牌坊)

包杰市口立牌坊

水南市口有一座牌坊,石狮、石柱、石挑檐、雕刻精致,气势雄伟。是明代弘治九年为乡进士包杰建造成的。包杰是石仓横樟人,两地山峦相隔,怎么会把牌竖在这里呢?

相传,包杰还有一个哥哥叫包俊。由于父母早年亡故,兄弟相依为命,靠卖柴度日。但包杰自幼好学,坚韧、刻苦,非常聪明。

这一年重九,市口地方的财主,请来戏班,演戏三天。包杰兄弟也从横樟起身,经过大岭头,翻过几重山,赶到市口看戏。谁知包杰眼看财主的排场,连连叹气:“唉!真是富人一席酒,穷汉半年粮。戏文再好也唱不尽世间的不平啊!”包杰是顺口讲的,财主听见了,气得全身发抖,开口就骂:“山头蛮,你命里注定吃糠咽菜,还想吃天鹅肉?你又无做官的命!”

“官何难!”包杰也不客气,“你胸无点墨,假充斯文,不过是个守财奴!等我考中进士,放了官,看你还敢不敢在我面前撒泼!”

财主哈哈大笑:山头蛮!你真是蛙长角,想*啦!要说砍几担柴换点盐吃吃我还相信。你想中进士呀?哼!哪天中了,我那天把这房屋拆掉给你竖牌坊!”

“当真!”

“有众乡亲在此。只怕你的尸骨烂了,还是一个老童生哩!还是快去爬岭吧!”

包杰回到家里,立志学苏秦悬梁锥股,发愤读书,为“山头蛮”争光,为包家争气。众乡亲见包杰有心,都很敬佩。不少人知道他家穷得饭锅当锣敲,家无隔夜粮,都来周济包杰。

弘治九年,科考的日期到了,包杰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由哥哥包俊陪伴,上京赶考。这一天走到大岭头路口,看见一具乌黑的棺材挡住去路。包俊连忙劝弟弟回家,下科再考。包杰看到哥哥掉泪,料到八分,就对包俊说:“哥哥,你是怕我出门不利,死在外地么?”包俊猛地上前用手堵住包杰的嘴:“切莫乱说,这是说不得的啊!”

“不要紧的。”包杰对哥哥说;“不定是市口财主的*计。为什么在大路上空空留下一具棺材呢?他是怕我考中,想给我留个心病,使我做不好文章,登不上龙虎榜。如今我不但不理,还从棺上跳过去,岂不是官上加官,得个好兆头!”包俊听弟弟这么一说,也笑起来。劝勉包杰道:“总要珍重为好,不能大意。临场更不可心慌意乱,误了大事!”兄弟俩唧唧浓浓,不知说了多少肺腑话,才依依惜别。

不久,果然爆竹传讯,锣鼓报喜,包杰考中了进士。市口财主失*落魄,想来想去,还是自己先把正堂一角拆掉,好让包杰建造牌坊,免得包杰回来难看。

横樟、市口、大竹溪等村的乡亲,知道财主认输的事,万分高兴。纷纷集资,请来巧匠。不多几天,就建起了牌坊。你看,现在牌坊旁边的大屋,不是缺了一只角么。

(寺口牌坊做工精美,可惜两边民居挨得甚近,加之年代久远,部份构件有所损坏)

横樟村四周的银矿洞星罗棋布,乡人说,有上百个。最著名的要算马料湾银矿洞遗址,它位于村东首的山野中。清顺治十一年()版《松阳县志》载:“宋辟举包佑之掌处州银铁冶场事。”这说明,在宋代处州就开始了银矿开采。明代中后期,在横樟一带已大量开采银矿。与横樟相邻的山徐村枫树湾银矿洞,发现了矿工题刻:“请□休妻入□时容易出时难∕淳熙十三年()汤八舍记”“时∕成化四年二月()”“正德七年()”。透过这些文字,人们仿佛穿越到宋、元、明诸朝,与众多的矿工对话。目睹着他们衣衫褴褛,弯腰驼背,不断从矿洞中背出银矿石,走向冶炼厂。成群的古矿洞,从某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古代采矿业的繁荣。那些深不可测的洞穴中,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如有投资商来开发,或许就能成就一次“古洞探幽之旅”。

村北“白石玄砻尖”山下,土名“岗头”一带,随处可见层次脉络分明的石英石,晶莹剔透,是制造玻璃的好矿料。打磨好,也是颇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松龙古道上就用了大量的石英石)

而那待字闺中的“田*石”,更是珍稀的宝玉。田*石的形成是数百万年前的事。而“田”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对田*石的外部特征和色泽变化影响不大。倒是农民烧稻草当肥料,有可能生成“煨红田”。真正影响它的是日夜川流不息,浸润着它的溪水。横樟源的水质,含铁高,溪石因而五彩斑斓。一次山洪过后,有人在溪里发现一块血红的石头,怀疑是鸡血石,类似昌化的。还有一块类似猪血,已经又细又冻了。据当地对宝石鉴定很有经验的专家说,横樟就具备出产田*石的条件,有人发现过,不张扬,不露财,只是藏着掖着而已。(横樟源的溪水,如今,横樟村内已建有大小桥梁十来座,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随处可见)

到横樟住下,去留名山揽胜,一定能给“驴友”或爱登攀者带来惊喜。主峰留名尖海拔米,周围有横樟村集体的林场亩。步行前往,中速需要一个半小时,慢的要两小时。但是乘车到山下,爬上去是很快的。山顶有寺庙遗址。留名山上的庙曾一度香火旺盛,最多时,有和尚二十多个。可惜今废。县志载有明·徐梦易《留名山记》:

按松志,诸山有所谓留名峰者,昔人见神戴火炬出没于是山之中,阐灵降异。唐进士毛云龙曾遇之,竟化羽去。乡之人因为庙祀之,曰戴火仙祠。嘉靖庚戌,予归自京师。八月既望,卧松山农圃,见西南有山特秀,众山围绕若拥簇之者,乃咨之乡人。乡人曰:是为留名尖。复究其名义,乡人亦不知,但称山之奇秀与戴火仙之迹。予始知即志籍所载留名山是也。夜喜不寐,炊芋栗裹饭而陟之,更命乡人为导。初至中澳村,两壁山渐觉环峙如墙。复入里许,有二水合溪而出白石齿。齿水从石下潆廻,即之可不揭,厉水之合处一山突起,奇石茂林,为桐溪庵山。既而度石桥上一侧,径逾岩阈而入,溪流更清浅,厓礲渐险。回视桐溪庵山,背若华表然。山之内复一山交锁如环,复行一二里,山麓渐有田可种,山亦渐开爽,仰视之则高绝千仞,如竖旌旗,是为留名尖矣。山之左右两股垂绕,中藏一脉如线。初闪归右,复转入左,连峙七峰而下,复起一阜俨然衣冠之吏。再下则荒畬连级,平漫舒展,则旧址数亩,础大如轮。乡人曰:此古寺基也。山前数峰罗立,若美女,若伟士,若华盖,若阵云,若揖而前者,涧水环绕。溯其源,更数十里,则为龙潭。潭之险不知几千尺,周围墙壁皆石,若钟鼎者,有云气出其中,人不敢窥。再入,则石磴峻险,亦可扳援而上,跨出留名山之背矣。戴火仙庙尚在山之巅。自华表山入,两岸青嶂如幙,土厚石藏,可以种木。溪之水清,田仅百数亩,可耕,无旱忧。予乃披云坐石上。下山原,划然长啸曰:乐哉此山!予每寻山,愿得可居者,以足其志。不得,则将东西南北,奔走五岳之上。今兹山在乡土之中,想记载以来未经赏识如太璞然。予诚得而结庐其中,为山中之人乎?随命之曰“留名洞天”。

(驴友登上留名尖远看横樟村)

其诗《留名山》:

谷口春深一径斜,溪头风暖泛桃花。

奇扳萝石嘘云杪,高陟峰峦望日华。

始信巢由能避迹,却怜方朔尚无家。

剪茅拟结栖迟地,寂静柴扉薜荔遮。

关于这座名山的古诗还有两首,一并录此共赏/p>

明·刘仁嵩《留名山》:

贪胜忘倦疲,薄暮度层壑。

境开峰峦耸,兰皋郁佳木。

翡翠结烟萝,突兀隐楼阁。

幽人淡真如,抗迹寄空谷。

遨游跻崖巅,俯视临尘俗。

我来四览观,琅琅聆诵读。

倚柱忽忘机,欲归还局促。

红日照深林,白云锁修竹。

明·刘淮《留名山》:

薜萝香散曙烟青,觉岸波摇石壁经。

廚蕨未谙山客性,野花时发火仙灵。

緣崖采药云生屐,披衲焚香月在庭。

一局未终寒暑易,烂柯犹自愧浮生。

横樟十里大峡谷,绝对是值得期待的旅游开发佳境,堪称“江南小九寨”。由横樟村沿横樟源上行一两里,便有“洞主殿”,殿外有苦槠树两株,少说也有年。再上行两里,就有“七字石玄”,岩石上似有摩崖文字。再上行两里,就见溪中“石凉床”。两岸林深木秀,流水淙淙,你无须带矿泉水——从留名尖下来的水,都有点甜的。距石凉床五里光景,有岩洞,村民谓之“大洞”,高丈许,宽二十来米,深五六米,可容百余人纳凉避雨。当年“逃日本人”时,许多人就逃到这里。大洞边上有瀑布,约三四十米高。距“大洞”外三里许,左侧有一支流,俗称野鸭坑,上有白水漈共三级,每级高逾40米,几十步外水雾迷漫,如梦如幻,夏日至此,清凉宜人。笔者与向导包龙水先生在白水漈考察时,忽然眼前掠过一道黑影,随后嘭地一声,有物跃入溪潭——原来是野生石蛙,估摸足有半斤体重。

(横樟源的洞夹,两岸青峰夹对有如一道门)

作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横樟拥有足够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其冬暖夏凉,山绿水秀,地沃物丰,生态优质,非常适宜达者休闲养生养老以及骚人墨客前去创作。现在80到89岁的老人有三十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有五位。最高寿者,名何群娇,享年岁。

名门闺秀似的横樟,朋友,你不动心?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