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教之教的识字教学策略72381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专科医院

“不教之教”的识字教学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对语文教育规律与理想境界的高度概括。成尚荣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应当是“不教之教”。“‘不教之教’首先是一种理念和主导思想,即解放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学,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处于乐于学习和紧张的智力状态。其次,‘不教之教’的核心指向是能力和智慧,不是教知识,而是‘转识成慧’。”


中国论文


以这样的论述审视并指导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难发现,识字教学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智慧活动,绝不是单纯地告诉、机械地识记。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汉字学习的丰富内涵,巧妙运用“不教之教”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活力,接受智力的挑战,获得语文知识,也得到思维的发展、文化的熏陶,更得到智慧的生长。


一、自主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就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是探究者,探究让儿童的可能性得以呈现。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走在神奇的探究之路上,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畅游汉字王国,沿着汉字的发展历史溯流而上,学生就能揭开汉字的神秘面纱,在祖国语言文化的源头,领略汉字的无穷魅力。


二年级识字课中,教师教学“包”字,先告诉学生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幅画,再启发学生在观察“包”字时可以看到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外面是包子的面皮,里面是包子的馅;外面像个书包,里面装的是各种文具;外面是妈妈的钱包,里面放着钞票……孩子的思维还真是形象。然后教师出示了“包”的古文字“ E:\排版文件\2015年小学教学研究第11期\未标题f ”,继续让学生发现,学生发现了汉字的奥秘所在:像妈妈肚子里有个宝宝。多么敏锐的观察!接着教师指出,这就是母亲腹中裹着婴儿,“包”起初的意思就是裹着。那么“苞、饱、炮、泡”分别是什么裹着什么呢?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学生纷纷发言,“苞”就是花瓣裹着花蕊,“饱”就是肚皮裹着食物,“炮”就是弹壳裹着火药,“泡”就是水裹着里面的空气。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充分感悟、探究的基础上,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一组形声字在字义上的共同点,唤醒“包”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的语文知识点。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形声字的特点,“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意,掌握规律性,困难变容易”。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识记字形,学生只有经历观察、发现、体验、理解、消化的探究过程,才能悟出读音的规律、字形的规律、书写的规律,进而形成能力。教师的指点则敞亮学生的思想,带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二、创编故事


叶圣陶先生倡导教育应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求知,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汉字是富有生命力的表意符号,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历史、一篇故事,而学生善于想象,擅长形象思维,这为创编汉字故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遵循造字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汉字世界的无穷奥妙,将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成生动有趣故事,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巧妙地记住字形,不仅激发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也是在故事的创编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中的“暖”字,有位老师让学生观察、识记字形,学生说左边是“日字旁”,右边好像是一个“爱”字。老师问学生右边是“爱”字吗?学生说不是“爱”字,可又说不清与“爱”的区别。最后还是老师帮忙分析了,上面是爪子头,中间一横,下面是“友”字。这样肢解汉字的结构与笔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强化了学生错误的认识,以致学生往往还是把右边写成了“爱”字。


再走进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他启发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学生编了这样的故事:太阳出来了,天气非常温暖,左边是日字旁;右边上面的一撇就像微风轻轻吹来,下面三点就像三只小动物聚到了一起,正商量过冬的事情。他们相互关心,成为了好朋友,心中感到特别温暖。故事情趣盎然,兼顾字形与字义,体现了文章的内容。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创造!只要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就能还你一片精彩,使得识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情趣盎然,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


三、关注语用


语文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关于语言运用,叶圣陶先生也有过这样的论述:“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可见,只有坚守语言文字本身,回归文字的运用,激发孩子强烈的表达需要,提供广泛的语用实践的机会,才能让识字教学根深蒂固。相反,如果忽视语言文字的运用,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采取再丰富多彩的形式,也只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


比如,认识“包”字之前,教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包”字。学生说出包子铺、面包房、钱包、书包、包您满意、卫生包干区、包车等许多生活中熟悉的词语。学完“包”字字族以后,老师采用不同的形式巩固生字,引导学生内化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规律。有“穿衣戴帽”的游戏,用不同的偏旁与“包”组成不同的汉字。有“送字宝宝回家”, 完成“一(饱)口福、东奔西(跑)、含(苞)待放、(炮)火连天”等选字填空的练习。有诵读儿歌:“草帽头上戴,像朵荷花苞;加点白米饭,肚子吃得饱;火字旁边站,一声火炮响;左边加三点,爱把水泡想;足下生了风,就是跑得快;伸出双手来,我们抱一抱。”


生活是语用的起点。学生从小接受母语的熏陶,进入校园之前就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为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供了基础。从生活中来,依托丰富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展开识字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又是语用的回归。以生活游戏为主要形式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真正在言语实践中学会运用,将认知转化成能力,学有所用,用有所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


四、学会归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只是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在识字教学中,需要培养的好习惯很多,其中学会归类不失一种好习惯、好策略。物以类聚,汉字非常丰富,不同的汉字在音、形、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归为一类。引导学生主动把具有相似特点的字进行归类,增强他们类聚与比较的整体识字观念,可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获得核聚变一样的辐射效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低年段采用韵文识字、字族文识字、转转盘识字都体现了非常强烈的类聚意识。那么,如何归类?


如可以从字形归类。如出示一组与“良”相关的字:郎、狼、浪、粮、朗、娘,让学生自己看一看,比一比,再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偏旁在左边的字,右半部分就是“良”,偏旁在右的字,它的左边第六笔便是点。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又发现右边有偏旁,所以“良”便缩回脚,将撇、捺收成了点,好给右边的偏旁让位置。教师顺势而导: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祖国的汉字也是如此,大家写左右结构的字注意避让,才会把字写得更加漂亮。


可见,带着类聚意识去了解、认识这些方块字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才是真正帮助学生把母语之根植入心灵的渠道,才是找到了润泽中华儿女心灵家园的经典之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