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营书店轰轰烈烈地来了大旗还能打多久 [复制链接]

1#

民营书店轰轰烈烈地来了:大旗还能打多久?


民营书店轰轰烈烈地来了。继上半年第一次和国营书业在天津书展大规模同台参展之后,正在举行的上海书展上,民营书店同样声势浩大。来自北京和华东六省的74家较有影响的民营书业携1万余种图书登陆上海书展。然而在看似辉煌之后,种种隐忧逐渐显露。


  曾经红遍上海大街小巷的“诚品书店”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分店遍布沪上地铁站的“明君书店”在去年爆出财务困境后,至今仍处在“凤凰涅磐”的关口;著名连锁书店席殊书店去年底因拖欠书款被告上法庭;曾名噪一时,把分店开到北京王府井的“思考乐书局”因财务问题而被收购;更有多如牛毛的民营小书店兴起了又破灭了……在热闹登台之后,业内人士所忧心忡忡的问题是,民营书店,这面大旗还能打多久?


  “娜拉走后怎样?”


  2003年9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新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首次规定具备一定资格的民营企业可以申请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及批发权。一时舆论欢呼雀跃:民营书店“二渠道”的帽子终于摘掉,获得了和新华书店公平竞争的权利了。


  然而,问题在于,娜拉出走后怎样?上海企鹅书店总经理姚献民说道,摘掉“二渠道”的帽子本身没有意义,问题在于鲁迅先生所说的娜拉独立后又怎样?


  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是摆在目前号称十万家民营书店面前的天字第一号难题。虽然平等经营图书的权利来了,但是和新华书店等国有书店相比,民营书店的先天不足相当明显。


  开书店,曾被喻为门槛最低的行业之一,付一个月的房租,向出版社要三个月后结帐的书便可开张。不过,民营书店想摆脱“小打小闹”的地位,可靠的资金支持不可或缺。“然而如今的民营书店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民营书店发展很多卡死在资金瓶颈上。”上海季风书店总经理严博飞说。


  上海市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张金福介绍说,思考乐书店关张的直接原因是大股东的突然撤资,虽然书店能够盈利,但没有可靠的资金支持,做大、做强仅仅还是梦想。


  “做书店,三分经营,七分管理。”卓越总裁助理李靖一语道破民营书店要跨过的第二个关口。房子是租来的,书是出版社“赊”来的,于是风险便集中在管理上。


  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目前民营书店的管理水平大多比较落后。盲目扩张,随意打折引发恶性竞争,以家族式管理来经营连锁书店…… “民营书店需要做正确的事情。”严博飞感叹说。盲目扩大经营络,一些民营书店的经营方式已经到了违反经济规律的程度。结果摊得越大,死得越快。


  在经过了2001年到2003年的迅速扩张后,今年以来上海明君书店将30家门店压缩了一半,董事长明君对说:“关掉是为了内部整合,整合是为了能够符合规律、合理地发展。”的确,娜拉走后怎样,需要民营书店在市场规律下慢慢摸索。


  在风口浪尖上求存


  除了自身的问题外,民营书店所要面临的还有整个图书行业为之苦恼的外部困境。


  思考乐正大店,面积5000平方米,2003年8月29日在上海浦东最热闹的商圈开业。一年半后,书店关张。书店算了一笔帐:一年的营业额1200多万元,但房租却高达450万元。一般图书的进价在6.5折,除去运输等成本,到达书店为6.8折,差价为32%。这样算来,不包括会员卡购书打折在内,1200万元的营业额利润约在384万元。同时6%的税、8%的人工等,加在一起有228万元,再付出450万元的房租,最终每年亏损280万元。


  一江之隔的上海书城18000平米,面积是思考乐正大店的三倍以上,一年的租金却只要250万。原因是国营的上海书城是公益性租房,而思考乐却是商业租房。


  当然,高昂的租金成本不独是民营书店,而是任何新设书店共同面临的问题。2001年开张的上海浦东东方书城,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组建,但每年500万的租金迫使书店开业后迅速从地上转入地下室经营。


  一位上海出版社总编向解释道,我国图书定价对出版、印刷和销售环节所预留的利润大约是各三分之一。但是这一比例是根据计划经济时代的情况制定的,当时的出版、印刷、销售全部属国有,所以书店没有租金成本开支。但是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新设书店越来越多,然而图书定价结构并没有随市场条件变化而变化,于是因高昂的租金成本,下游利润被大大削弱了。


  同时,图书市场的泡沫也同样挤压着民营书店的生存空间。去年全国出版出版图书超过20万种,而1985年全国出版图书仅4.65万种,图书市场似乎欣欣向荣。但1985年,全国图书销量是61.6亿册,2003年是67.96亿;1985年图书库存15.59亿,2003年却超过400亿。


  中国人的读书习惯并没有和经济同步发展。姚献民对说道,现在的书越来越不好卖了,跟风出版、主题雷同的书太多了。现在每个月的退货量惊人。而在书店的订单上,发现订购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有75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超过250人。“这些书已经几年进不到了。”姚献民无奈说道。


  李靖的两个比较可能道出了整个图书行业的怪现状:畅销书越来越多,但在卓越上一年能卖到2万册以上的书却越来越少;卓越一年的销售额仅相当于著名上书店亚马逊18个小时的销售额。


  但是,虽然同样面临这个图书市场的困境,不能忽视的是,2003年,全国图书总印数66.7亿册,其中课本就占了32.54亿册。图书行业的利润一半以上来自课本、教辅,而这一块恰是民营书店至今难以染指的。


  “做书的还要有点理想”


  “做书是要有点理想的。”旌旗席殊图书公司董事长席殊的话听上去有些悲壮。民营书店的生存空间不是和国有书店去争抢、瓜分已有的蛋糕,而是要共同把蛋糕做大。


  在上海福州路口的繁华商铺,季风书店又一家分店开张。严博飞颇为自豪地说道:“我是以低得惊人的价格拿到这块旺铺的。”旺铺以低价租给书店,在国外已是惯例。对商场来说,书店的进入也是对商业结构的完善。


  在千篇一律的新华书店之外,民营书店专业化不失为一种出路。上海的季风书店、苏州蓝色书屋、南京先锋书店……这些在当地大名鼎鼎的民营书店无一例外都走了一条和新华书店不同的道路。


  民营书店走得有点悲壮,倒下了一批,但又站起来了一批。民营书店的大旗能不能一直撑下去,这并不仅仅是书店本身的问题。重新理顺出版、印刷、零售的利益分配关系,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建立,国民读书热情的拯救,国家*策的扶持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图书是商品,但是特殊的商品。做书创造的不仅是商业利润,更是社会效益。书店有理由获得社会和国家的扶持。 (金旼旼 邓若楠 新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